分享出海重要消息+政策+投放技术。 公众号回复“微信群”,进行业群(无广告)。
这段时间跑某个APP产品,本身产品量级规模还不错,但是Google始终拉不起来量级,拆开流量情况看发现尴尬的是流量全都到了商店搜索,display,只有极少占比的YouTube(打开video only系列后,roas掉成渣)。

这段时间还有跑一个AI工具,跑的web 搜索+ pmax,结果发现量很大部分都在品牌词,相当多在几个竞品词,一部分行业词并不多,以及一些pmax的量,roas跟不上,很尴尬,最关键的问题是..roas基本都是品牌词贡献,其他流量来了更多像是累赘(产品不够优秀,不能怪流量,觉悟)。
不过跑Google一定要有这个心理预期,你跑的量,可能大部分本身就应该是你自己的量,尤其是平台足够大(我有一个国民级别的产品,大到跑1.0和3.0来的是同样的人,都是老用户回流),足够大的规模洗到的就是自己的品牌词搜索量,部分竞品的搜索量,以及竞品下方的相似推荐为主,至于一些插屏广告等,实际上反而不那么核心,roas更难保障。WEB广告更明显,回想在12-13年的时候那会投网页游戏还能有足够大的行业词,人群词,品牌反而少很多(那会产品没品牌),但是现在用户的搜索习惯其实已经变化比较大,更多的是用户从其他地方知道了产品名称(KOL宣传,或者一些其他品牌宣传),再来搜索,所以投web更要做好准备,品牌词就是量最多,最好的,当然如果是纯新产品无品牌,竞品词可能就是最优选。
但是,我们目标肯定不是只吃自己的品牌词吧,一方面心里不爽,本来就是我的Google你还要吃我预算,另一方面规模真起不来。怎么办合适呢?
1,先判断你的产品,在Google本身能有多大潜力,最简单的办法,分析竞品,打听竞品的Google消耗占比。对照数据评估自己能有多大的空间,也许大家都只是吃完商店和品牌搜索的量,之后实际也就不再深入折腾。
2,接受自己的流量就是商店,搜索量为主,并且并不要考虑放弃掉,你放弃了,很可能是别的竞品花小钱抢走了你的用户,保护性购买是必须,甚至比如商店流量可以低价蹭到更多(自己根据投放、暂停的数据曲线,评估真实的消耗,和带来的真实增长量级评估价格和回收)。重点:考虑如何评估真实的量级和真实的回收,即便是品牌词,你停掉推广也未必流量都能到你产品来,其他人截留或者用户对你的站点,产品icon觉得没那么有吸引力,只有花钱多次曝光才有效果。
3,慢慢来,Google不是着急能起来的渠道,当前产品没有做好准备,就逐步推,吃点竞品相似推荐,竞品搜索(web)的量当做低价红利,产品靠谱也别着急,平衡真实量级+roas水平后,稳定基本盘,逐步增加预算,并且评估增量部分的roas和量级,看是否能突破当前流量圈子。
4,拆分投放(至少拆分投放数据效果),比如搜索词的品牌词,竞品词等,APP投放的文字广告,video only等,单独拆出来投放方便评估这部分的量的真实roas水平。 但是其实也有另一个投放方法,混在一起算糊涂账,用商店流量混合YouTube量以及商店外display一起,通过商店转化带动campaign学习,也兜底roas,从而有机会学到更多位置,扩大流量范围,再从三方拆出来video的量级占比,display包含了商店内和外,也无法完全区分,所以不好评估。
5,人群,Google的人群包,受众设置的嗯作用虽然不太行,但是也应该有一些帮助,尤其是web投放,也许比APP的人群设定效果更好,我没尝试过(最近这些年基本不投web,理解浅)。
6,素材创意,只有更好,更优秀的素材,才可能脱离商店的量,比如YouTube要更好的视频,插屏广告需要更好的图片素材。
Google广告对客户确实有点不厚道,但如果你换角度兜底,想办法再挖掘一些品牌之外的流量,找到突破点也许就能拿到更多流量,另外某些长线产品,大的垂直领域内甚至本身就可以靠吃商店相似的红利,尤其是商店搜索量较大的领域,比如小贷,再Google的表现会非常亮眼,别管他是不是本身吃了自己的量,只要总量是上升,总消耗,总回收都在预期之类,就是有贡献的渠道。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DLZ123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版权为作者所有,如需转载,请联系作者 )

网站运营至今,离不开小伙伴们的支持。 为了给小伙伴们提供一个互相交流的平台和资源的对接,特地开通了独立站交流群。
群里有不少运营大神,不时会分享一些运营技巧,更有一些资源收藏爱好者不时分享一些优质的学习资料。
现在可以扫码进群,备注【加群】。 ( 群完全免费,不广告不卖课!)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