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马逊卖家到底能赚多少钱?

大概率上限就是你这个品类白牌的收入天花板。

规模确实可以足够大, 但是不短的平台账期+流量成本让大家都很焦虑。

这就是为什么大家都在说品牌化转型。

但一说到做品牌,大家就很容易被服务商洗脑,然后去做一些有的没的无效曝光。

我觉得吧,饭还是要一口一口吃。

对于大部分外贸和产品背景的亚马逊老板来说,品牌化转型最现实的路径其实是做社群。

而做品牌社群最大的难点,其实不在于怎么做。

战术层面上的社群运营策略,市面上已经有很成熟的解决方案了。只要老板能够沉下心来做长期投入就好。

真正重要的是,你的产品应不应该做社群?

什么是社群品牌?

根据我的观察,能通过社群起家的产品,通常有这几个特征:

1.有学习曲线:比如咖啡器具、摄影装备、户外用品。 用户需要学习如何使用,如何进阶,这就有了持续交流的动力。

2.有改装空间:比如汽车配件、电脑硬件、模型手办。 用户可以DIY,可以个性化,每个人都能玩出自己的花样。

3.有身份标签:比如潮玩、奢侈品、小众运动装备。 用户通过产品表达自己是谁,需要找到同类,需要归属感。

4.功能持续迭代:比如智能家居、健身器材、美容仪器。 产品会不断升级,用法会不断进化,总有新东西可以讨论。

那如果我的品类就是绝对的标品呢?

是不是品牌化转型就彻底没戏了?

其实吧,通过产品功能的创新和人群的重新定位,理论上所有产品都可以成为社群品牌。

万物皆可社群。

我们拿手机壳举例。

普通手机壳确实没什么好聊的。 

但如果你把它重新定位成"每日穿搭配件",针对时尚爱好者的配饰单品, 这东西突然就有讨论度了。

Casetify大呼内行。

你也可以包装成"艺术家限量款",每个月邀请不同的独立艺术家设计。 

总有小众的收藏者群体们能聊一整年。

再或者,做"环保主义者手机壳",用海洋垃圾回收材料制作。 

每个手机壳背后都是一个环保故事,社群里讨论的就是价值观和生活方式。

关键是,你要为你的产品找到一个"支点",把功能型产品撬动成文化型作品:

这个支点可以是一个特定人群,也可以一种生活方式,更有甚者化身成为一波社会议题的嘴替。

因为说白了,产品只是载体。

人们买品牌的底层逻辑,永远是在buy in共同的价值感和社会认同。


那既然大家已经在亚马逊上证明了自己,如果能通过社群实现品牌溢价,为什么不试试?

我坚信,没有做不成社群的好产品,只有找不到杠杆的烂公司。

品牌化转型这条路,没人能独自走完。

找对方法重要,找对同行更重要。

我们一起加油!


如果你想要深入了解品牌出海的打法,欢迎加入我们的付费社群:

✓ 跨境电商选品课 - 手把手教你找到能做品牌的好品类。

✓ 品牌出海万字知识库 - 每月更新最新案例和方法论。

✓ 1V1文字免费答疑 - 你的问题,24小时内必有回复。

✓ 会员专场直播答疑 - 每月线上研讨会,分享硬核营销干货。

365RMB永久会员(限额500名), 欢迎有需求的老板+V: yztfc123





点赞(9)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服务号

订阅号

备注【拉群】

商务洽谈

微信联系站长

发表
评论
立即
投稿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