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从业的十几年中,大家对社交传播的错误幻想是:用小成本获得大收益才算成功。


大家不会对央视有这样的期待,但十几年都对社交传播有这样的期待,做很多小成本项目都期待刷屏爆火,与那些凭运气刷屏的项目比较,他们可以我为什么不行。


当陷入这个陷阱时,无异于在赌博。


社交网络已经充分商业化,每一个流量都明码标价,小成本大传播的事情已经不可能,所以希望大家放弃这种想法,换一个角度思考问题。


做有分量的大内容,将广告做成作品,加上大曝光与大传播,做社交硬广。


我想这会是确定性更高,收益率也更高的社交传播策略。


接下来谈谈我所理解的社交硬广,以及从内容到传播的逻辑。


以下、Enjoy:


硬观点,大内容,大传播


首先理解,什么是社交硬广。


当年Apple拍的《三分钟》,请一线电影大导演陈可辛,拍极具可看性的长片,可以说是非常优质的社交内容,但同时他们做了各大社交平台的大规模硬广投放,最终发酵为全网刷屏的内容案例。而后来的模仿者,只是拼凑了10分钟自说自话的社交垃圾。


我理解的社交硬广是——硬观点、大内容、大传播,三者合一。


首先是观点要硬,要有增量信息,在内容立意上掷地有声。


基于策略目标输出品牌观点,对外传播大众不知道的增量信息。


比如你是品牌升级,就要让大众感受到切实的变化,而不是把“品牌升级”四个字放到广告里。


假如你是年轻化,同样要提出独树一帜的品牌观点,而不是把“做自己”做成大字报。即便是新品发布,新品的核心竞争卖点讲清楚,给消费者惊艳感。


其次是大内容,区别于小广告的,有分量的作品。


我很难用具体的标准来定义大内容,但当你看见的时候就会识别它。


要更抽象化的理解“大内容”,并不是拍更长的广告,而是更具创新力,未被创造过的,有“作品感”的内容。


它是个有分量的作品,而非普通广告。


比如陈可辛贾樟柯这类一线电影导演下场拍广告,比如“何同学”花3个月制作一条测评,还比如品牌实现了此前从未实现过的效果,或者纯粹的内容洞察力足够强大等等,品牌应该更多的做“作品”,而非广告。


最后是大传播,以传统投放逻辑,融合社交传播策略。


关于社交传播,很长时间都有一个错误的认知是,只要内容好,随便发布一下就会刷屏,不用花钱买媒介资源。如果没有自传播刷屏,一定是内容不够好。


必须要破除这种固有认知,诚然有一些内容赶上了天时地利人和获得了自传播,但那只是凤毛麟角,模仿他们就是在赌博,我们要做确定性更高的传播。


即便已经有了具备自传播属性的社交内容,仍然要做媒介投放,比如各类开屏,朋友圈广告,信息流广告等。


我们平时在这些点位看到的内容,是特别让人看不下去的卖点化硬广,现在换成内容作品,会形成一定反差,获得更大的关注。同时再配合社交传播,KOL达人等评价反馈,最终有可能获得自传播刷屏。


大内容配合大传播,将社交内容与传统硬广做融合,创造确定性更高的“社交硬广”。


接下来进入案例复盘,看大传播背后的策略框架。


vivo X80,大内容撬动大传播


vivo 刚刚发布X80系列,作为最新款影像旗舰,得益于其自研影像芯片V1+,让这款产品在几乎无光的环境下,也能将照片与视频拍清楚,拥有“夜视仪”一般的体验。

在营销策略层面一向具有创新精神的vivo,这一次与传统文化的顶流河南卫视定制影像实验室短片,创作李白入世做官的《李白醉酒赏舞》,与李白出世逍遥的《李白月下舞剑》,极致还原古代烛光与月光下的诗意美好,以此体验产品在黑暗环境下的产品卖点。



河南卫视最近几年在传统文化内容上多次出圈,像《唐宫夜宴》《只此青绿》等刷屏内容,而vivo的影像实验室作为一个已经延续到第三代的内容IP,在影像能力的探索上不断发挥想象力。

作为一款旗舰手机上市的核心素材,vivo影像实验室与河南卫视两个IP进行“真”跨界,以大制作内容撬动更具轰动效果的大传播,我们展开讲讲:


ICON化大内容


虽然很难将“大内容”量化为标准,但一定是有诚意的大制作,不是塑料感的仿制品。


vivo影像实验室与河南卫视深度跨界,输出足够重量级的作品,同时极致体现产品卖点。


此次的《李白醉酒赏舞》与《李白月下舞剑》,借用李白的诗句与当代打工人共情,既有大制作华丽的一面,又与当下打工人共情的点,在内容调性把控上“高而不冷”。


什么是“ICON”化的大内容,可以从两个层面理解,一是品牌层面,作为核心品牌内容,它代表此次新品的核心卖点,成为vivo X80系列传播内容的符号。


二是成为社交网络中的内容ICON,成为一段时间内绕不过去必须得看一看的内容。


就像之前河南卫视的《只此青绿》,不管你喜不喜欢,当它成为一个符号时,大家都要去看一看。


高可见大曝光


其次看看投放策略,好内容,应该更大力度投放。


此次不止是内容上的跨界,在传播上也打通包括河南卫视在内的河南广电全域媒介,在传播爆发期全矩阵资源all in ,对两支短片进行全媒体投放。其次在多个社交平台进行重点曝光。


社交化高品质内容,加上传统媒介的投放,让内容形成一定反差,而反差带来更高的注意力。


这让我想起以前有人把一个5分钟的品牌广告投放电视的黄金时段,本质上也是形成内容与媒介的反差,并以此创造传播事件。


这算是另一种内容升级,也更加有机会形成自传播。


多圈层互动讨论


与大曝光配合的,话题讨论式的社交传播。


vivo 此次选择进行圈层化传播,针对内容在不同圈层形成评价反馈。


我对社交传播有一个理念是:浓度要高,范围要小,保持高浓度的前提下再扩大范围。


比如在全网刷屏挺难的,但在某个垂直圈刷屏相比就容易很多,这个圈子就这么大,核心人员就这些,大家互相也比较熟知。比如媒体圈、营销圈、互联网圈等等。


作为极具创新的品牌内容,vivo选择在不同垂直圈层分别讨论,基于内容在互联网科技、专业摄影圈、文化历史圈等不同垂类。当然,我在营销圈也看到很多人转发视频号分享观点。


不同圈层与身份的达人对内容进行不同观点的评论,在不同角度的讨论中也融入X80系列的微光手机“夜视仪”功能,让卖点融入舆论。


所以我们看到,传播策略融合传统投放与社交传播,分成两条线同时进行:是付费媒介大曝光;二是KOL达人的评价反馈。


形成高可见曝光与高浓度讨论,引导接下来更多自然流量的加入。


在这个案例中,我们应该得到的启发是,将全部资源all in 在一个项目中,并有稳定的预期。


不要思考如何小成本大回报,而是思考大内容大传播,做确定性更高的营销策略。


总结展望:理性的商业营销


未来品牌传播只会是更加商业,更理性的,寻求合理的传播回报率。


一是大众对内容的阈值不断提升,三年前可以轰动全网的内容,现在做可能无人问津。


大众对内容的要求越来越高,且注意力分散,想要获得大家的关注并不容易,当全网的头部达人都在加速迭代与创新时,作为商业品牌的内容,做传播的难度只会更大。


二是社交平台商业化程度越来越高,每一个流量都标注好了价格。


十年前我们做社交传播,平台不太在乎是否是广告,只要有人看那是你的本事。但现在所有平台自动识别是否是商业信息,如果没有走官方渠道发布,那么被降权与限流是必然的。


所以,不管用户端还是平台端,对商业内容只会更加理性。我的建议是放弃小成本大传播的幻想,思考如何获得更合理的传播回报率。


今天提出的策略框架是:以社交思维创造大内容,投放逻辑做大传播,将二者融合做轰动效果更大的社交硬广。


可能有人会说,这只适合大预算的大品牌,我们中小品牌一年百八十万预算就算很多了,怎么搞大内容大传播呢?


对于预算不多的中小品牌,首先不要再有“赌”的成分,有多少钱办多大事,预算不多就缩小传播范围,在有限流量池内,做优质内容与高浓度传播。


对于大品牌,在一些关键战役上改变思路,做更“强壮”的社交内容,同时要做大媒介投放,再加上社交KOL的配合,以此来搏更大的回报率。


包括vivo在内的很多品牌,都已经以创作作品的思路做广告。刚刚我看到朋友圈里说,某个品牌拍的短片入围戛纳电影节,这就是以做作品的思路做广告。


相信在不久的未来,一定有品牌拍院线电影,并卖出过亿票房。


将广告做成作品,以大内容撬动大传播。


以上。



点赞(287)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服务号

订阅号

备注【拉群】

商务洽谈

微信联系站长

发表
评论
立即
投稿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