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营销圈,小马宋是个特别的存在。他不搞玄学,不玩概念,总用最朴素的逻辑拆解营销本质。从服务元气森林、瑞幸到自己做品牌,他的实战经验里藏着太多能直接落地的方法论。今天整理 15 条他反复强调的营销干货, “拿来就能用”。
1.产品是1,营销是0
好产品自己会说话,营销只是帮它 “喊得更大声”。
“产品是 1,营销是 0。没有 1,再多 0 也没用。” 小马宋服务过一个做辣酱的品牌,老板一开始想靠广告砸市场,他却建议先改配方:原来的辣酱太咸,不适合拌米饭。调整后辣度降低、增加鲜味,再配上 “拌啥都香” 的 slogan,不用大广告也卖爆了。
别指望营销能拯救烂产品。先让产品在某个场景里 “用着爽”,营销才能帮它传得远。
2.营销的起点不是创意,是用户真问题
小马宋常说:“别老想着‘创造需求’,先看看用户有什么没被解决的麻烦。” 他曾举过一个例子:某包子铺老板愁销量,他去蹲点发现,上班族买包子总赶时间,拿到手还烫得没法吃。后来老板加了个 “晾 30 秒再装袋” 的流程,销量涨了 20%。
营销不是拍脑袋想 “用户可能喜欢什么”,而是蹲下来看 “用户每天在抱怨什么”—— 那些藏在细节里的麻烦,就是营销的突破口。
3.定位不是喊口号,是 “我和别人不一样”
“定位不是说‘我很好’,而是说‘我和对手比,好在哪里’。” 小马宋在分析元气森林时提到,早期无糖饮料市场,对手都在说 “健康”,元气森林盯着 “年轻女生怕胖但想喝甜的” 这个点,喊出 “零糖零卡”,直接和传统含糖饮料划清界限。
定位的核心是找差异:要么功能不同,要么人群不同,要么场景不同。没差异的定位,等于没说。
4.传播的关键不是 “高级”,是 “能被记住”
“用户记不住复杂的东西,传播的本质是降低记忆成本。” 蜜雪冰城的主题曲为什么火?小马宋分析:旋律是儿歌改编(熟悉感),歌词就一句 “蜜雪冰城甜蜜蜜”(简单),甚至有点 “土”—— 但正因为不高级,才容易被记住、被传唱。
别追求 “高大上” 的文案或视频,先问自己:这句话,用户听一遍能复述吗?这个画面,看一眼能记住吗?
5.价格不是算成本,是 “让用户觉得值”
“定价不是成本 + 利润,是用户愿意为‘价值’付多少钱。” 他举过一个例子:某咖啡馆卖 20 元一杯的咖啡没人买,后来加了个 “30 元精品咖啡” 做对比,20 元的反而成了爆款。
用户对价格的判断,来自 “参照物” 和 “价值感知”。与其纠结成本,不如想:怎么让用户觉得 “花这笔钱,赚了”?
6.渠道不是越多越好,是 “离用户越近越好”
“瑞幸早期为什么能快速起量?因为它把店开在写字楼楼下、地铁口 —— 用户买咖啡的路上,顺手就能买。” 小马宋强调,渠道的核心是 “效率”:让用户在需要的时候,用最低成本(时间、金钱)接触到产品。
别盲目铺渠道,先画用户的 “行动路线图”:他们上班、逛街、在家时,最可能在哪里看到你的产品?把渠道扎在这些节点上。
7.品牌名要 “能说、能写、能联想”
“好的品牌名字是自带流量的。” 小马宋吐槽过一些品牌名:生僻字、绕口、没关联,用户想推荐给朋友都叫不出来。他认为好名字有三个标准:读起来顺口(比如 “江小白”),写起来简单(比如 “小米”),能让人联想到产品(比如 “六个核桃”)。
起名字时,不妨找几个路人试试:让他们听一遍,看能不能写出来;问他们听到名字,会想到什么。如果答案跑偏,大概率不是好名字。
8.营销别贪多,先做 “最小闭环”
“别一上来就想做全案,想要对标某营销团队和预算都很强的大牌,先做个小测试,跑通闭环再说。” 他自己做 “小马宋的认知笔记” 时,没先做公众号、视频号、社群全套,而是先在朋友圈发短文,看哪些内容有人追更,再把这些内容放到公众号 —— 用最小成本验证需求,再放大。
中小企业尤其要记住:与其花 100 万做 10 件事,不如花 10 万把 1 件事做透,验证可行了再复制。
9.信任比流量更值钱
“流量能带来一次购买,信任能带来重复购买和推荐。” 小马宋分析老字号品牌时说,为什么有些店没广告也排队?因为 “开了 20 年” 本身就是信任状 —— 用户会想 “能活这么久,肯定不差”。
积累信任的方式很简单:承诺的事一定要做到(比如 “不好吃就退款”),犯错了坦诚道歉(比遮遮掩掩更得人心),甚至可以 “暴露缺点”(比如 “我们的面包保质期短,因为没加防腐剂”)。
10.营销的终极是 “让用户帮你说话”
“最高级的营销,是用户在饭桌上主动聊起你。” 小马宋举过一个案例:某社区超市老板,每天帮老人带菜上楼,记住每个常客的喜好,甚至能聊孩子的考试成绩。这些事没花一分钱,却让周围居民逢人就说 “那家超市特别好”。
流量会枯竭,广告会过期,但用户的口碑是永远的流量池。做营销时,多想想:我做的这件事,用户会愿意告诉朋友吗?
11.市场调研别只看数据,多和用户 “聊天”
小马宋不赞成 “坐在办公室里分析报表” 式的调研。他说:“数据能告诉你‘发生了什么’,但用户的闲聊能告诉你‘为什么会发生’。” 他曾为一款母婴产品做调研,不只是看销售数据,而是跑到母婴店和宝妈们拉家常,发现很多宝妈买辅食时最担心 “孩子不爱吃浪费”,而非价格。后来品牌推出 “小包装试吃装”,销量显著提升。
市场调研的关键是走进用户的生活场景,听他们随口抱怨、分享小困扰,这些 “非结构化信息” 往往比冰冷的数据更有价值。
12.促销不是降价甩卖,是 “给用户一个购买理由”
“别动不动就打五折,促销的核心是制造‘机不可失’的感觉。” 小马宋分析过一家服装店的促销策略:不直接降价,而是推出 “买外套送定制围巾(围巾单独买要 199 元)”,销量比单纯打折时好 30%。因为用户会觉得 “不是花更少的钱买一件,而是花同样的钱买了两件,很划算”。
促销要避免让用户觉得 “产品本身不值钱”,而是通过组合销售、限时福利、专属权益等方式,让用户觉得 “现在买,能得到额外的好处,错过就没了”,这样既保住了产品价值感,又能刺激购买。
13.品牌形象不是靠广告堆出来的,是 “做出来的事”
“用户不会因为你广告拍得好就信你,而是看你实际做了什么。” 小马宋在谈到某家电品牌时说,该品牌多年来强调 “售后好”,但真正让用户记住的,是一次暴雨天,维修师傅冒雨上门修空调,还帮用户清理了被雨水淹的窗台。这件事被用户发到网上,成了最好的品牌宣传。
品牌形象是无数个 “用户接触点” 的总和:客服的一句话、包装上的一个细节、出现问题时的处理方式,这些 “做出来的事” 比千万广告更能打动用户。
14.营销不止眼前的销量,还要算 “长期账”
“别为了短期销量透支品牌,营销要做‘有积累的事’。” 小马宋反对 “杀鸡取卵” 式的营销。他举例:某网红食品为了冲销量,用低价引流,结果产品品质下降,差评增多,很快就被市场淘汰。而另一家面包店,坚持每周三给老顾客送 “试吃新品”,虽然短期成本增加,但培养了一批忠实用户,复购率高达 60%。
营销不能只看当下的销售额,还要看是否能积累品牌信任、用户口碑。那些能让品牌 “越做越轻松” 的事,哪怕短期见效慢,也值得坚持。
15.营销要量体裁衣,别总盯着 “别人的好牌”
“别羡慕那些有大预算、强资源的品牌,先盘点自己手里有什么牌。” 小马宋在给中小企业做咨询时,常说这句话。他曾遇到一个开在小区里的水果店,老板总抱怨没资金做推广,羡慕连锁品牌的广告攻势。
小马宋让他盘点现有资源:小区微信群里有 300 多个老顾客,自己会骑电动车,妻子擅长做水果拼盘。后来老板每天在群里发 “当天新鲜水果实拍”,推出 “满 50 元免费送上门,顺带帮扔垃圾” 服务,还让妻子做的水果拼盘搭配 “孩子放学小零食” 套餐,靠着这些现有资源,月营收涨了 40%。
营销不是 “我想做什么”,而是 “我能做什么”。大公司能砸钱做广告,小商户可以用好人脉、熟客群;没研发实力搞创新,就把现有产品的某个细节做到极致。接受自己的资源边界,把手里的牌打透,往往比空想 “理想方案” 更有效。
最后想说,小马宋的营销逻辑里,藏着一个核心:营销不是 “搞定用户”,而是 “理解用户”。没有什么秘籍比 “认真观察、踏实解决问题” 更管用。把这 15 条记在心里,下次做营销方案时翻一翻,或许能少走很多弯路。
本文转载请注明出处。禁止二创和洗稿,一经发现将追究责任!!!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