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做生意最怕“内卷”,所以现在很多人转变思路想直接跟老外团队合作。而且现在全球经济形势都不好,确实也有很多老外的机构开始想拓展中国市场,很多人问,这样是不是会更靠谱呢?


本猫大概在几年前就开始和一些纯老外的团队合作,也有一些心得体会。首先说明,本文只是关于一些自己经历的分享,因为国外的Agency 其实也是鱼龙混杂,本猫也没做过奢牌花过超大预算,所以只是以和一些国外普通团队合作为例,仅供参考。

第一类就是各种非发达地区的外包,比如印度菲律宾巴基斯坦这种,比如客服打杂修bug 之类的,这些其实是使用量最大的,也是大部分人一开始在各种外包网站上面找的最多的。虽然这块不是本文想讨论的重点,但也可以提一嘴。


这类外包本猫觉得最核心的,第一就是碰运气,第二就是你的管理能力。因为这种类型的工作本质上没有特别强的核心能力,所以完全就看这个人耐不耐心,英语好不好,配合度高不高。这些特质一方面来自于这个人本身,还有就是你的管理和SOP是不是很详细。从本猫自己的经历来看,碰到这种比较优秀的外包也不是没有,但是概率比较低,而且这种地区的管理稳定性是个比较大的问题,比如有的地方来不来就说自己停电了,断网了,你也没辙。但是确实有朋友用的很好,甚至不乏有人在海外建立比较大的这种杂活外包团队,尤其是这几年东南亚过去的中国人越来越多,很多管理能力比较强的,确实是可以把这些资源用的比较好。所以如果你有比较强的流程和管理能力,这些地方的劳动力成本相对还是比国内低。


第二类就是本文想说的重点,是比较重要的一些品牌内容以及和欧美团队合作。这几年尝试把一些比较重要的品牌工作外包给几个老外 agency 合作,两个都是纯白人团队,一个欧洲一个美国的,当然价格也不便宜。原因就是大家都说老外团队更地道做出来更洋气,小猫也难免被洗脑,觉得要不还是试试?



先说结果,从我自己试验的这两个团队来看,是比较失败的。当然这个失败并不是他们没有任何作用,只是我觉得相比于花的这个钱,这些业绩非常一般,没有什么让我感觉这钱花的很值的感觉。当然很多人会说:你看中国人就是急功近利吧,不能理解这些是长期是看不见的效果等等,但这就是见仁见智了:看不见的效果,你怎么衡量呢?


这个是小猫觉得非常重要的一个点:在任何合作之前,你一定要明确自己的预期,而且要尽量把这些预期转化成可量化的指标,并且严格按照这些要求来执行。这几年我一个比较大的体会,就是很多品牌其实自己也不知道到底什么叫“品牌力”,因为“品牌力”这种东西本来就很含糊,而且现在市面上有太多跟玄学一样的说教,会让你陷入很多假大空的思考,但对于务实的中国老板来说,大部分的合作都会觉得效果不好。


当然,老外团队也不是完全没有优势,下面就客观说说,我觉得他们的好和不好。


先说不好的地方。一是沟通比较费劲,效率很低。虽说时差是可以找到双方都比较合适的时间,但异步沟通怎么都不如你跟在同时同地的人沟通效率更高。而且毕竟有语言文化的差异,除非你的团队所有人英语都是母语水平,不然就免不了会有沟通上的误差,一些比较细节的地方很难执行到位。


二是我觉得最大的原因,就是老外团队对于产品市场的理解未必比你自己好。特别是对于电商渠道来说,我觉得没有哪个国家比中国人玩得更明白了。不光是这两次合作,很多次跟老外的交流都让我感觉,其实老外对于很多营销点的了解都不如中国人多,即使有也是在某个他熟悉的市场或者领域,这样除非你找到的正好是跟你这个类目完全契合的,基本上你都会感觉他不太懂。 就像一句鸡汤说的“没有人比你自己更懂你”,你指望一个隔着十万八千里的人对你的产品和用户有很深的了解和研究是比较难的。


但是这个钱也不能说完全白花,因为确实还是学到了一些东西。下面说一下老外团队的好处。



第一我觉得老外团队跟中国团队最大的区别就是流程的体系化。老外团队大部分觉得做品牌是一件很科学的事,有固定的流程和很多很多模板,特别是在交付上,每个节点都有非常多的表格和文档,里面有很多栏目都分得非常细,以至于很多表我打开看都觉得很头大。但是中国团队很多做内容比较偏玄学,更多的是一些凭感觉或者凭经验的方法,对于一些科学论证不是那么在意。比如同样是拍视频,很多中国团队的策略就是找一个爆款翻牌,但是老外团队会有很多的基础分析,甚至到每秒每个镜头为什么要这样拍。


虽然单从结果来看,你经过一大堆科学论证后拍的视频也未必就比那种随便拍的视频表现好,这就跟中医和西医一样,总有那种毫无道理的老中医能治好疑难杂症。但这种工业化的运作体系确实比较易于管理,而且可能在量大的基础上可以提高胜率。


第二就是他们的整体视觉表达确实跟我们还是有区别。这个审美的东西真的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很多所谓的“原生感”就是你也说不清道不明。毕竟老外自己做内容还是会更地道一点,不管是拍摄角度啊,光线啊,包括文案上语言上肯定还是会比国内团队更适合。但是这一点我觉得随着国内审美水平的提升和各种AI的发展,有可能几年之后也不是特别大的差距了。


所以本猫的结论就是,跟老外团队合作,你就当跟任何一个国家的团队合作一样,既不用特别神化所谓的“本土团队”,也要能吸收一些他们比较好的地方。


还有就是该讲价的时候还是要讲价,很多的老外团队其实也是价格虚高,你完全可以要求一分价钱一分货。


另外还有最重要的一点本猫想特别提醒大家,就是一定要注意防欺诈。因为2B的收款不像 2C的保护那么健全,特别是一些小国可能有些你听都没听过的支付方式,付款的时候一定要注意防盗刷和乱扣费。还有一些老外的agency会弄出一些非常复杂的合同,让你莫名其妙就认账了,而且很多越大越强势的更会这样,所以这些涉及资金出入的一定要仔细看好,付款方式尽量选择主流的如果出问题可以申诉的。


还有一点小猫感受比较深的,就是在选择合作伙伴的时候,我发现国外的 agency 特别多,从找网红到拍视频的做广告,基本上每个环节都可以找到这种外包商。但很奇怪的是中国虽然也有,但没有这么多,我还特地问了这些老外,你们中国客户多吗?他们说很少,因为你们中国供应链太强了,但凡是有点能力的全部都可以自己去做个品牌,不需要找他们了。


我觉得这也是中国品牌和外国品牌的生态很有意思的不同点。中国人好像不管做什么都更愿意所有都自己做,就那些互联网大平台最后全部都是啥都做一样,主打就是一个每个环节都是成本价,坚决不能让中间商赚差价,一个品牌的团队需要很均衡的能力。但是老外因为很多环节都是外包做,所以可能品牌团队的单一技能点你感觉都不是很强,一个品牌更像是很多外包共同努力的结果。


现在在中国外包就很难赚钱,欧美层层外包都可以赚到钱。所以有个老外还问我说,真的很震惊为什么你们中国人可以把价格做得这么便宜?我说因为我们很多品牌几乎没有外包,很多商家都是工厂本身。在他们看来,这些都是很难理解的。


但是怎么说呢,这就像是中国人的观念中总会觉得,你活干得不怎么样,我还给你付了这么多钱,我是被坑了。但是老外可能会觉得,你也多少干了点活,我购买了你的劳动,就应该值这个钱。


所以老外的消费力也比中国人强,因为他会觉得你做这个品牌是给很多人花了钱,那么你这个品牌就值这么多钱。但是中国消费者会觉得,你做营销花这么多钱跟我有什么关系?你最好不要做营销,给我直接工厂价就行。


所以难怪老外比中国人好挣钱啊。



扯远了,说回来,总体这几年我有一个比较明显的感觉,就是不用再迷信老外在品牌上面有多超前的思路了。小猫感觉可能十年前这个信息差还是挺大的,特别是 branding 上,国产的放到海外感觉就是有点土土的。但如今基本上老外的各种玩法,你稍微愿意研究一下都能理解个七七八八了,甚至在最核心的产品开发上,很多中国团队已经比本地的老外更理解他们的市场需求,尤其是一些小众类目。


而且现在很多国内的本土品牌,其实做得也很好,感觉也不比老外差了,所以没必要再把什么白人团队、老外员工作为一个特别大的点了。


因为中国人做海外品牌,你的文化差异本来就是无法避免的,就好比一个印度人要在中国做一个品牌,你怎么着也会觉得有点土,就算找一堆中国人来一起做,也还是会有点怪。但是品牌本来就是代表着你的一种态度,为了迎合而迎合,还不如就找个自己喜欢的风格。


当然,别人的优秀之处我们还是要好好学习,本猫觉得以后如果有合适的老外团队,我还是愿意合作,但是不会再有那种“都是老外肯定就会更地道的”预期,也不会觉得因为老外就应该理所当然的更贵。


总之这几年的一个比较大的感想,就是虽然从政治看上世界是越来越割裂了,但从生意思维上全世界倒是越来越相同了。很多以前大家觉得“中国怎么样,外国怎么样的”的stereotype其实都被打破了,以后的国际品牌,可能已经不太需要区分到底是哪国的团队做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才是真正的国际化。


你有过类似的合作经验吗?你怎么看?欢迎加小猫一起交流探讨。


点赞(4)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服务号

订阅号

备注【拉群】

商务洽谈

微信联系站长

发表
评论
立即
投稿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