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妆个护品类一直是跨境电商中经久不衰的热门赛道,尽管许多人将其归结为"红海"甚至"血海",但其市场潜力依然不容小觑。
2024年,TikTok Shop全年GMV达330亿美元,其中美妆个护品类占比20%,在美国市场,是仅次于女装与女士内衣的第二大热门品类。
虽然美妆与个护常被视为紧密关联的领域,但本文将专注探讨个护行业这一独立且极具潜力的市场。
探讨个护行业对于中国跨境企业的市场机会在哪里?是否存在50亿企业的市场机会?并解析其中的隐形冠军如何构建增长引擎和护城河,为跨境电商从业者提供战略洞察。
  • 相关阅读:
以下内容为9月线下活动内容整理,仅选部分可公开内容进行报道。
我们每月定期会举行各类行业研究分享活动,?大家可以关注我们的官方公众号加到我们客服,得到活动一手通知~


01.

个护行业全景:从市场格局到增长新机

图片

个护市场全景:规模与特性

个护行业在全球市场规模庞大,约6,200亿美金(相当于44,000亿人民币),年增长率达6.69%。这个行业具有高刚需、高频消费、品牌驱动和渠道依赖的传统消费品行业,是快消品领域的"香饽饽"。

正因如此,宝洁、联合利华等巨头企业都在这一领域成长为市场巨无霸。

个护市场主要分为三大类:

1. 口腔护理:市场规模约8,000亿人民币,年增速12%,

是跨境电商渗透率最高的细分领域。包括牙膏、牙刷、漱口水、牙线、牙齿美白产品及专业设备等。新兴的"三大件"为电动牙刷、牙线和冲牙器。

2. 皮肤护理:市场规模约3万亿人民币,是个护市场的绝对大头。

产品包括面部清洁、基础洁面、乳霜、抗衰老产品、精华液、面膜、防晒及身体护理霜等。这一领域客单价不低,复购率高,但在跨境电商中因运输难度和品牌心智打造挑战而相对较少。

3. 毛发护理:市场规模约6,000亿人民币,年增长15%,是个护行业中增速最快的市场。

产品包括洗发水、护发素、发膜、染发产品和造型产品等。在跨境电商中,智能硬件较多,而洗发液等传统产品较少。

个护行业的核心特点

个护产品作为大家日常生活必需品,具有以下显著特点:

1. 刚需性强除基本饮食外,个护产品是最刚需的消费品类(个人清洁、口腔护理、头发护理等),不受经济周期影响较小(防御性行业特征);

2. 高频消费使用频率高,复购率高,但客单价相对较低(通常在10-200元区间);

3. 标准化程度高基础功能同质化严重,真正的功效创新难度高;如宝洁在天津工厂生产的洗发液,基本配方相似,仅在少量成分上有差异。

4. 与消费者关系特殊私密感高但情感连接较弱,消费习惯不易改变,品牌对产品感知力相对较小,价格敏感度中等,但由于刚需性质,价格弹性不如奢侈品大

如果拿儿童赛道做比较,相比之下,个护产品具有高单价、低频次、强技术壁垒、快速迭代特性;儿童产品则具有阶段性需求、情感决策因素高、安全性要求极高的特点。

个护行业的竞争格局分析

个护行业的竞争格局呈现明显的三层塔结构:

1. 塔尖北美本土巨头和跨国集团,如宝洁、强生、高露洁、联合利华、欧莱雅、资生堂等。这些企业掌控北美个护市场65%-70%的份额,拥有多品类、多品牌矩阵和强大的零售渠道关系。

2. 塔身中型专业品牌,如佳洁士、Olaplex等,专注于细分市场,在特定人群中拥有极高的品牌忠诚度。

3. 塔基新兴品牌,如Quip、Native、Glossier等,多为DTC起家,主要在低渗透率品类中寻找机会。

个护行业的商业模式特征

1. 个护行业的商业模式具有以下特点:

  • 高毛利、高营销投入产品本身毛利率高(通常40%-70%),但需要持续高额营销投入;

  • 供应链复杂度中等:相比3C产品的全球供应链,个护产品供应链相对简单,但仍需规模化生产;

  • 渠道多元化趋势从传统商超主导逐渐向电商、社交电商、DTC等多渠道发展;

  • 品牌资产价值高成熟品牌具有极高的品牌价值,新品牌建立需要长期投入;

  • 数据闭环难建立:相比3C产品可通过智能化收集用户数据,个护产品用户数据获取难度大。

2. 个护行业的市场机会:

个护行业的独特机会点在于低渗透率品类(低于3%)。与3C行业不同,个护巨头通常不会直接进入低渗透率市场,而是让新兴品牌去教化市场,待市场成熟后再通过高溢价收购这些成功的新兴品牌。这一特点为创业者提供了难得的市场机会。

个护行业总结:

个人护理行业可以定义为一个"高频刚需、品牌驱动、渠道依赖型"的传统消费品行业。

其核心特征是:

1. 需求稳定性:基于生理需求的刚需属性,市场总量稳定增长,抗经济周期波动;

2. 品牌壁垒:由于产品同质化,品牌认知和习惯形成了主要竞争壁垒;

3. 渠道依赖:传统渠道资源控制是巨头维持优势的关键

但是现在渠道结构已从传统的线下主导逐渐转向多元化发展,包括DTC、平台电商等多渠道布局;

4. 规模效应显著:从研发、生产到营销均呈现明显规模经济特征;

5. 创新模式特殊:既需要产品功效创新,也需要品牌营销创新。

个护行业最显著的特点是品牌资产价值极高。当品牌横跨多个赛道时,终局往往是希望品牌本身变得足够有价值而被收购。这也是许多创业者选择美妆个护行业的重要原因——个护行业的巨头更倾向于通过战略性收购来扩展业务,品牌资产价值高,因此值得进行长期的品牌投资。

通过理解以上个护市场的这些特点和机会,跨境电商企业可以找到适合自己的增长路径,构建独特的竞争优势和护城河。

个护行业的本质与发展趋势

当前,个护行业正经历从基础清洁向健康美时代的转变。

消费者不再仅满足于基础护理功能,而是追求更高层次的健康、美学与体验的结合。这一趋势体现在多个方面:

1. 健康外在化洁白整齐的牙齿、干净茂密的头发、健康光洁的指甲等,都被视为健康与社会地位的标志。

2. 行业趋势洞察:健康美的三大转向

1)从被动到主动:从解决问题到主动预防和改善
  • 口腔护理:冲牙器、美白牙贴从治疗延伸到日常预防;

  • 毛发护理:防脱洗护、头皮精华从补救转向日常保养。

2)从功能到体验:产品不仅满足基础功能,更注重情绪价值和体验。
  • 洗护:香氛化、时尚化,成为情绪价值载体。

  • 护肤:智能设备、APP配套,提升交互和乐趣。

3)从集体到个体:从大众化产品向个性化、定制化方向发展
  • 定制护肤:基于肤质、地域、气候的配方推荐。

  • 个性化工具:便携健身器械、头皮按摩仪。

Touchland就是一个典型个护案例,这家公司将免洗洗手液转变为时尚配件,推出马卡龙色系列和多种香氛,将基础的杀菌功能转化为时尚体验。创始人甚至表示:"杀菌是我们的第二位考虑,提供时尚香氛体验才是第一位的。"

短短几年内,Touchland销售额达到1.8亿美金,成为时尚白人女性包包上的标配。

另一个案例是Hismile,这家公司将牙齿美白从专业医疗过程转变为日常美妆步骤。传统牙齿美白需要去口腔诊所进行长期治疗,而Hismile提供了类似涂粉底液的临时性牙齿美白剂,将个护产品转化为美容产品,满足了消费者对即时效果的需求。


02.

在巨头林立的个护红海成熟市场,

属于新兴企业/品牌的机会在哪里?

图片

行业的竞争格局:巨头战略解读

面对这些趋势,个护巨头的反应相对缓慢,不是因为反应不过来,而是"船大难掉头"。

巨头们通常采取收购策略,让创新型品牌去教化市场,待市场成熟后再收购这些成功的新兴品牌。

1. 宝洁(P&G):多品牌矩阵覆盖+技术壁垒构建

宝洁创立于1837年,业务覆盖180个国家地区,年销售额约820亿美金,净利润147亿美金,总资产1,208亿美金,市值超过3,500亿美金,是全球最大的消费品公司之一。

宝洁拥有全面的品牌矩阵,涵盖口腔护理(佳洁士、Oribe)、家居护理(汰渍、碧浪)、美容护肤(玉兰油、SK-II)、头发护理(潘婷、海飞丝)、剃须(吉列)、婴儿护理(帮宝适)、女性护理(护舒宝)等多个领域。

宝洁进入中国市场的首批产品是飘柔和汰渍,这一选择源于深入的市场研究。他们发现在80年代的中国,洗头和洗衣是最具社交传播性的两个场景,因此选择了这两个产品作为切入点,迅速打开了中国市场。

1)战略启示

  • 口腔护理:大众市场稳固,智能化、高客单产品为增长引擎,DTC 模式提升品牌粘性;

  • 毛发护理:高端防脱/去屑精华线是利润突破口,专业沙龙渠道可提高品牌认知;

  • 皮肤护理:高端护肤是现金牛与利润驱动,创新活性成分和可持续包装是未来增长核心。

2)品类战略地位排序: 

  • 口腔护理 > 毛发护理 > 基础护肤 > 身体护理 (注:口腔护理贡献集团利润42%,电动牙刷增速达18%)

2. 联合利华(Unilever):可持续驱动+天然成分渗透

联合利华成立于1929年,来自英国和荷兰,双总部设在英国和荷兰鹿特丹。销售额596亿欧元,净利润71.4亿欧元,总资产75.3亿欧元,市值约1,300亿欧元。

联合利华拥有400多个品牌,核心聚焦于30多个品牌,业务涵盖美妆与健康、个护、家庭护理、营养和食品、冰淇淋等部门。个人护理部门占其总业务的23%。

1)战略启示

  • 身体护理:大众市场现金流稳固,可持续与天然成分提升品牌溢价

  • 毛发护理:高端沙龙线与功能型产品是利润增长引擎,新兴市场渠道拓展提升覆盖率

  • 口腔护理:大众牙膏稳固现金流,益生菌/创新功能产品驱动新增长

  • 新兴布局:订阅制、Z 世代品牌和社群营销抓住年轻消费群体,数字化渠道快速放大品牌影响

2)品类战略地位排序: 

  • 身体护理 > 毛发护理 > 天然护肤 > 口腔护理 (注:身体护理占全球份额28%,天然成分产品增速达15%)

3. 欧莱雅(L'Oréal):科技护肤+高端美学

欧莱雅成立于1909年,专注于科学护肤和高端美学,销售额414亿欧元,市值2,300亿欧元。虽然销售额不及联合利华,但作为化妆品行业巨头,其市值远高于联合利华。

欧莱雅拥有四大业务部门:大众化妆品(欧莱雅、美宝莲、卡尼尔)、奢侈品(兰蔻、圣罗兰)、专业产品(欧莱雅专业、卡诗)和生活化妆品(科颜氏等)。

1)战略启示:

  • 高端护肤:兰蔻、赫莲娜等高端护肤为现金牛,门店体验与电商渠道结合稳固高端收入;

  • 活性护肤与专业护发:理肤泉、薇姿、卡诗等形成利润引擎,技术创新和AI个性化护肤推动增长;

  • 增长引擎:AI定制护肤、家用美容仪和头皮检测等科技产品带来高客单价值;

  • 新兴布局:DTC高端化、医美跨界及男士护理抓住年轻消费群体,收购医美品牌强化未来竞争力。

2)品类战略地位排序: 

  • 高端护肤 > 活性健康 > 专业护发 > 彩妆个护 (注:高端护肤利润率超30%,科技护肤增速达22%)

在巨头林立的红海成熟市场,属于新兴企业/品牌的机会在哪里?

1. 市场渗透率概念

市场渗透率(Market Penetration Rate)特定产品/品类在目标市场中的使用普及程度,是衡量市场成熟度的核心指标。

计算公式为:当前使用该产品的消费者数量÷潜在目标消费者总数×100%

2. 市场渗透率的意义是什么?

市场渗透率是衡量产品在目标消费者群体中普及程度的核心指标。

在个护行业,深入理解市场渗透率不仅能够帮助企业识别增长机会,还可以指导资源分配、商业模式设计以及战略布局。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市场渗透率存在两个不同层面的含义:

1)品类渗透率:指某一品类产品在目标消费者群体中的普及程度(即消费者使用或购买的比例);

2)企业渗透率:指某个企业或品牌在该品类市场中的占有率或覆盖比例。

明确这一区别,有助于在战略分析中避免概念混淆。

3. 根据市场渗透率,个护行业可分为三类:

1)高市场渗透率的成熟品类(>70%):

  • 消费者使用习惯已完全形成,品类教育几乎完成;
  • 市场竞争格局激烈,巨头主导市场,新进入者面临挑战
例如:牙膏(90%)、洗发水、沐浴露、基础牙刷、防晒霜、护发素。

2)中等渗透率的发展品类(30%-70%):

  • 消费者已建立认知,但尚未形成使用习惯;

  • 市场处于成长期,竞争格局相对开放,有领先品牌但未形成绝对垄断,仍有增长空间;
例如:漱口水、面部清洁产品、面膜、身体乳、止汗剂、润唇膏、护手霜。

3)低渗透率的新兴品类(<30%):

  • 消费者认知有限,市场普及度低;
  • 产品概念和价值主张需要大量教育和教化;
  • 市场早期发展阶段,增长潜力大,竞争格局未固化,没有主导品牌;

例如:冲牙器、牙齿美白产品、头皮精华、美容仪、功能性香氛。

3. 市场渗透率的意义是什么?

市场渗透率是衡量产品在目标消费者群体中普及程度的核心指标。

在个护行业,深入理解市场渗透率不仅能够帮助企业识别增长机会,还可以指导资源分配、商业模式设计以及战略布局。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市场渗透率存在两个不同层面的含义:

1)品类渗透率指某一品类产品在目标消费者群体中的普及程度(即消费者使用或购买的比例);

2)企业渗透率指某个企业或品牌在该品类市场中的占有率或覆盖比例。

明确这一区别,有助于在战略分析中避免概念混淆。

渗透率与企业规模密切相关:每提升1%的企业渗透率,可带来1%-2%的收入增长。

例如,飞利浦电动牙刷全球市场约900亿人民币,全球品类渗透率12%(北美55%),企业渗透率从11%提升到12%,带来了9亿人民币的增量。

市场渗透率是个护行业战略决策的核心指标,它不仅反映了市场发展阶段,更是企业资源分配、商业模式设计和品牌生命周期管理的基础。

对中国跨境企业而言,精准识别低品类渗透率(消费者层面)高潜力的品类(如冲牙器、头皮精华、美容仪等),并通过系统化的企业渗透率提升策略,是实现从0到50亿规模的关键策略。


03.

个护市场的战略机会:低渗透新兴品类机会

图片

个护市场的结构性机会

个人护理市场是一个高度成熟且竞争激烈的传统市场,呈现出明显的渗透率分层结构。

高渗透率的成熟品类(如洗发水、牙膏)已深入每个家庭,市场份额被行业巨头牢牢把控;中渗透率的发展品类(如护发素、漱口水、面膜)虽有提升空间,但竞争已进入白热化阶段。

然而,在这些传统赛道之外,渗透率低于30%的新兴品类(低渗透新兴品类)正悄然崛起为中小企业提供了战略机会。

由于这些品类的市场规模通常未达到行业巨头关注的25%临界点,为中小企业创造了建立品类领导地位的战略窗口期。

低渗透率市场的机会本质

低渗透率品类的结构性特征在于,它们正处于创新采用曲线中从早期采用者向早期大众过渡的阶段。

消费者对品类有初步认知,但使用习惯尚未形成,市场格局尚未稳定,缺乏绝对主导品牌。

各位跨境企业作为先行者进入这些品类的战略价值在于:

1. 获得品类定义权:定义产品标准、使用场景和消费者教育方式,塑造品类未来发展方向;

2. 获得品牌溢价空间:作为品类开创者和早期领导者获得高品牌溢价;

3. 具备规模化潜力:从小众市场发展为主流市场的巨大潜力,如电动牙刷从专业小众产品发展为大众消费品。

然而,这一机会窗口有限。

分析显示,从品类出现到巨头全面进入,窗口期通常只有3-7年。

在此期间,品类总规模从数亿元增长到50-100亿元,渗透率从5%以下增长到15%-20%。一旦达到这一阶段,巨头通常会通过收购或资本化操作进入市场。

低渗透品类分类:极低渗透率新兴品类VS成熟低渗透品类

这两类低渗透率品类及其特点:

1. 极低渗透率的新兴品类(渗透率<3%)

  • 市场特征:处于概念验证阶段

1)代表案例:

  • Hero Cosmetics:创造了痘痘贴这一全新品类,初期渗透率仅1%,经过市场教育后达到18%,2022年以6.3亿美元被收购;

  • Touchland:将洗手液重新定义为时尚便携式喷雾,从2%渗透率增长到15%,以8.8亿美元被收购;

  • The Ordinary:推出单一成分高效护肤品,以24亿美元被全资收购。

2)这些品牌的共同成功因素包括:

  • 品类创新与需求创造,通过创新产品概念解决消费者痛点;

  • 精准细分市场切入,如Topicals精准切入慢性皮肤护理人群;

  • 强大的品牌建设能力,利用社交媒体爆发力和引人注目的视觉营销。

2. 成熟低渗透率品类(渗透率3%-30%)

  • 市场特征:概念已被验证,但尚未进入主流采用阶段,通常因技术障碍、便捷性不足等因素限制普及;

1)代表案例:

  • FOREO:实现了个人美容仪的高效安全微电流和LED技术,解决传统美容仪效果不佳的痛点;

  • Solawave:红光面膜,替代传统面膜形式,针对痤疮等皮肤问题提供更有效解决方案;

  • Quip和Burst:通过订阅式和简约设计降低电动牙刷和冲牙器使用门槛。

2)这些品牌的成功要素包括:

  • 技术和价值突破,通过性能提升、成本降低和关键技术突破;

  • 渠道和供应链整合,从线上DTC向大众零售和专业线下渠道拓展;

  • 专业背书和消费者教育,通过临床数据和专家推荐建立消费者信任。

极低渗透率新兴品类VS成熟低渗透品类两类品类的市场逻辑差异

这两类低渗透率品类有着根本不同的市场逻辑:

1. 极低渗透率新兴品类

非零和游戏,市场本身不存在,没有直接竞争对手,赢家通吃。最大敌人是消费者的漠然和不理解,成功关键在于创造足够吸引人的新品类。

2. 成熟低渗透率品类

零和游戏,市场已存在但被少数玩家或传统解决方案占据。最大敌人是消费者的使用惯性和转换成本,成功关键在于识别并击穿阻碍市场扩大的瓶颈。

注:「零和游戏」一种博弈理论概念,指参与者之间一方的收益必然对应着另一方的损失,所有参与者收益和损失相加的总和永远是零,不存在合作可能,也没有增量财富产生。

在这种严格竞争的局面下,一方的获利就是另一方的亏损,就像扑克牌游戏中赢家赢得的金额正是输家损失的金额一样。

这种底层市场逻辑的不同导致在传播营销策略、产品定价策略以及渠道品牌建设上的差异。

例如,极低渗透率品类最忌讳早期采用低价策略,这会稀释品牌价值;

而成熟低渗透率品类最忌讳只谈理念和情怀,必须清晰量化产品相对传统解决方案的优势。

随着品类发展,企业需要敏锐洞察品类从新兴走向成熟的拐点,动态调整策略,如特斯拉从极致新兴品类(豪华电动车)逐步转向成熟打法(推出更平价的Model 3)。

3. 不同企业的适配
1)极低渗透率新兴品类:适合创业企业和风险投资支持的初创公司,需要愿景能力和品牌营销讲故事能力;
2)成熟低渗透率品类:适合中型企业,需要成熟的制造供应链、产业链整合能力、技术迭代能力和成本控制能力。

低渗透品类的成功路径

低渗透新兴品类为中小企业提供了在个护行业中的战略机会窗口。成功的路径是:

1. 精准识别:选择巨头暂时忽视但具有增长潜力的低渗透品类

2. 集中资源:在单一品类实现极致渗透和品牌建设

3. 品类领导:通过创新和市场教育提升整体品类渗透率

4. 渠道创新:优先利用数字渠道降低分销成本,提高效率

5. 扩张时机:在建立核心品类优势后,择机向相关品类扩张

这种策略允许中小企业在巨头主导的个护行业中找到生存和发展空间,并有潜力在3-5年内发展成为50亿级企业,最终可能通过IPO或被巨头收购实现价值变现。

在新的机会市场里,50亿规模企业的市场空间是否存在?

全球低渗透率个护市场总规模超过3,000亿人民币,年增长率超过20%。远高于个护行业6.69%的平均增长率。

在3,000亿人民币的低渗透品类市场中,一家50亿规模的企业需要占据的市场份额为:

市场份额 = 50亿 ÷ 3,000亿 = 1.67%

仅需占据1.67%的市场份额,对中国出海企业完全可行,特别是在尚未形成稳定竞争格局的低渗透品类中。

企业的50亿从哪里来?核心品类拉爆渗透率驱动模型

核心逻辑:以核心品类渗透率突破为原点(20亿),通过渠道杠杆放大渗透效率(15亿),再由地域优先级最大化市场增益(15亿),实现50亿目标。


1. 品类分布——渗透率突破为核心(20亿) 

核心逻辑聚焦高潜力赛道,通过技术+教育+场景组合拳,将核心品类渗透率提升至行业头部水平形成规模效应。

  • 核心品类贡献40%(8亿),拓展品类30%(6亿),创新品类20%(4亿),服务订阅10%(2亿)

一家专注于推动品类渗透率提升的企业,可以通过"做大蛋糕"而非纯粹争夺市场份额的方式实现增长。

2. 渠渠道分布——渗透率提升的杠杆(15亿)

核心逻辑不同渠道承担差异化渗透任务DTC负责技术教育,平台负责规模覆盖,线下负责体验转化。

  • DTC负责技术教育和品牌打造30%(4.5亿),电商平台负责主要变现40%(6亿),线下零售20%(3亿),B2B及其他10%(1.5亿)。

3. 地域拓展——渗透率优先级排序(15亿)

核心逻辑按“渗透率提升难度×市场容量”矩阵排序,优先攻克高容量、低难度的北美市场再辐射欧洲和亚太。

  • 北美市场贡献50%收入(7.5亿),欧洲市场30%(4.5亿),亚太市场及其他20%(3亿)

4.总结

  • 50亿本质是渗透率的胜利:核心品类渗透率提升1个百分点≈2亿营收增量  

  • 北美市场是杠杆支点:贡献50%收入,但需投入70%资源攻坚  

  • DTC是渗透率突破核心:承担技术教育任务,但需与平台渠道形成流量闭环  

  • 个性化用户生态是终极壁垒:当渗透率突破25%后,数据资产将形成垄断性优势 

此战略将“拉爆渗透率”作为增长原点,通过品类、渠道、地域的精准协同,实现从单点爆破到生态覆盖的跃迁。

以上内容为9月线下活动内容整理,仅选部分可公开内容进行报道,后续第四部分「 极低渗透案例+成熟低渗透品牌案例成功逻辑分析与详解 」内容仅供线下活动分享。

我们每月定期会举行各类行业研究分享活动,?大家可以关注我们的官方公众号加到我们客服,得到活动一手通知~


04.
“先做正确的事,再正确地做事”
图片
今天我们讨论了很多关于战略的内容,通篇都在强调一个战略观点:先做正确的事,再正确地做事。
只有先把这些战略层面的问题想清楚,后续的战术执行才能事半功倍。
所以在内容结束之前,我想先跟大家聊聊在企业发展中商业洞察的重要性。
从市场实践来看,众多跨境企业从5000万、1亿增长到10亿、百亿的过程中,关键的差异并非在于爆品开发、运营能力、供应链掌控或团队组织等基础商业认知能力,而在于是否能够系统化、科学化、有节奏地把握市场机会、产品机会和营销脉搏。
商业洞察体系的三个层级
1. 为什么需要系统化的商业洞察?
当企业开始规模化扩张时,科学化的商业洞察变得尤为重要。
虽然很多企业都有渠道研究、行业研究、个案研究等专业领域的研究团队,但我们需要从需求维度来理解商业洞察的层级体系。
2. 商业洞察研究方法论:从战略、战术到执行的三层分析体系
1)战略层级:钱花在哪?从哪赚?
  • 洞察需求维度:趋势机会、能力建设和ROI;
  • 核心关注点:企业发展/业绩增长;
  • 洞察如何解决:机会洞察+商机研判+战略推演;实时、全面、精细颗粒度的商业情报支持。
2)战术/策略层级:资源怎么分配?模式怎么构建?团队怎么协同?
  • 洞察需求维度:产品体系架构、品牌矩阵模型、营销流量模型、组织财务与业务模型;

  • 核心关注点:成功模式、模式规划与落地;

  • 洞察如何解决:大量对标案例拆解,获得行业Benchmark+成功路径。

杜绝主观判断的决策方式,要站在巨人肩膀上获取商业认知,而非从零开始。
3)执行层级:活怎么干?动作怎么落实?结果怎么拿到?
  • 洞察需求维度产品创新点、营销创新点、广告创意、网红合作、战内站外优化、营销活动落实;

  • 核心关注点创意、点子、方向的实施方法;

  • 洞察如何解决海量数据抓取+研究分析,制定详细执行清单。
3. 层级划分的重要性
正确识别问题所属层级至关重要,要避免:
  • 将战略层面问题降级到战术层面分析;
  • 跳过战略直接分析战术;
  • 混淆不同层级的分析方法。
核心原则:先做正确的事,再正确地做事。
商业研究应该遵循从战略到战术再到执行的逻辑顺序推进,确保决策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商业洞察的核心不在于简单决定是否做品牌,而是通过系统研究,找到行业真正的驱动因素,从而制定正确的战略决策。
对于希望提升企业战略能力和商业洞察能力的企业,可以考虑引入专业的商业洞察人员或寻求专业咨询团队的支持。
也欢迎大家找我们来聊聊,我们的「商业洞察云服务」提供顶尖智库级团队+AI赋能系统,为企业打造无需驻场的市场决策中枢。免除了企业对于专业人次的招留用管问题。
图片
大家感兴趣的话可以扫码下方二维码联系我们的客户经理详细了解。
商业洞察云服务

图片

任小姐出海战略咨询是一家专注跨境零售业务规模增长的战略研究与规划公司。
我们专注于服务跨境零售企业,通过科技手段降低海外市场战略情报的获取门槛,让专业的战略服务像水电一样成为面向全球市场的企业创始人们随手可得的基础设施。
在全球市场格局剧变的当下,我们始终坚信:每一个怀揣梦想的企业都值得被倾听和支持。
我们愿意作为您值得信赖的战略伙伴,与您并肩同行,用专业的战略能力与你一起做生意,做你的事业的合伙人,与你一起共谋成功。
  • 点击图片了解:我们是谁?

图片

图片


点赞(9)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服务号

订阅号

备注【拉群】

商务洽谈

微信联系站长

发表
评论
立即
投稿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