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海关总署的官方规范来看,“清关” 只是物流领域的通俗说法,官方语境中并无此单一术语,其核心对应的是 “进出境货物通关监管流程”;而 “海关查验” 仅是这一流程中保障监管效能的关键环节,并非所有货物的必经程序。
官方定义先行:拆透两个概念的本质
一、海关查验:货物合规性的“实地核查关”
根据《海关法》及《海关进出口货物查验管理办法》,海关查验是海关为确认进出口货物与申报内容是否一致、是否符合国家法律法规要求,对货物进行的实地检查、核对行为,是保障国门安全的“实地核查关”,也是海关履行监管职责的重要手段。

其核心目的明确指向维护国家利益:通过核查防范瞒报(如低报货值)、伪报(如篡改货物名称)、走私(如携带禁限物品)等违规行为,守护国家经济安全、税收征管秩序,同时确保进出境货物真实、合法、安全,避免不合格商品流入市场危害消费者权益。
从触发逻辑来看,查验并非“逢货必查”,而是基于“风险评估 + 随机抽查 + 专项监管”的科学机制。具体而言,高风险品类货物(如奢侈品、电子产品、医疗器械等)、信用等级为 B 类及以下的企业、收到群众违规举报线索、货物涉及许可证件管理或特殊管制要求(如濒危物种、危险品)等情形,都可能触发查验。在实施过程中,海关可根据货物特性选择不同查验方式,包括人工开箱查验、机检查验(如 CT 扫描)、抽查开箱等,必要时还可使用工作犬辅助查验;若货主或代理人无法到场,海关可在见证人(如仓库管理人员)在场的情况下径行查验,查验过程会全程记录,形成《海关查验记录单》,货主或代理人需按要求配合搬移、开拆、重封货物等操作。
二、通关流程(俗称“清关”):货物进出境的 “全链条手续”
官方语境中的“通关流程”,是涵盖进出口货物从申报到放行的全链条管理体系,并非单一环节,所有进出境货物(包括个人携带的超出合理自用范围的行李物品)都必须依法办理这一流程。根据海关总署《关于全面推广“两步申报”改革的公告》等规定,其核心法定环节包括五大步骤,且不同主体需承担相应责任:

1. 申报:由企业或其委托的报关企业(需具备海关报关资质)通过 “国际贸易单一窗口” 或 “互联网 + 海关” 平台提交报关单、商业发票、装箱单、提单(或运单)、原产地证书、许可证件(如需)等单证资料。进口货物可按规定选择 “两步申报” 模式,第一步提交 “概要申报”(包含商品名称、税号、数量、金额等关键信息),符合要求的货物可在概要申报后凭海关出具的《通关作业无纸化放行通知书》先行提离,再在 14 日内完成第二步 “完整申报”(补充提交全部单证);个人携带行李物品进出境时,若超出合理自用数量(如单次携带 10 件以上同款化妆品)或涉及限制物品(如烟酒、贵重首饰),需通过海关 “红色通道” 书面申报,如实填报物品信息。
2. 审核:海关依托信息化系统对申报信息及单证开展电子审单,对系统无法自动通过的(如信息模糊、归类存疑),转人工审单。审核重点包括单证一致性(如报关单与发票的货值是否匹配)、信息真实性(如原产地证书是否有效)、合规性(如是否符合进口管制要求),审核通过后进入下一环节,审核不通过则会出具《海关退单通知书》,告知企业修改后重新申报。
3. 税费征管:海关根据货物的商品归类(确定税号)、完税价格(核算计税基础)、税率(按国家税收政策执行),计算应征收的关税、增值税、消费税等税费,并生成《海关税费专用缴款书》。企业可通过 “单一窗口” 在线缴纳税费,也可到银行柜台办理;“两步申报” 模式下,企业可凭银行保函、保证金等担保方式,在概要申报阶段暂不缴纳税费,待完整申报后再完成担保核销与税费缴纳,缴清税款后担保额度自动恢复。
4. 查验(可选环节):仅在海关风险评估后认为有必要时开展,属于流程中的 “可选项”。海关会出具《海关查验通知书》,告知企业查验的时间、地点(如港口仓库、保税区),企业需提前做好货物整理、人员配合等准备,查验结束后,海关会根据结果出具《海关查验记录单》,注明“查验合格”“查验异常”等结论。
5. 放行:完成前述流程且合规后,海关通过系统向企业或物流企业发送电子放行指令,或出具纸质《海关放行通知书》,准予货物进出境。需注意的是,依法需实施检验检疫的货物(如食品、农产品、医疗器械),还需取得海关出具的《入境货物检验检疫证明》或《出境货物通关单》后,方可完成最终放行,未经检疫合格的货物不得销售、使用。
这一流程的核心目的,是通过规范的手续办理与监管,在保障国家监管安全(如防范疫病传入、打击走私)的同时,提升贸易便利化水平(如简化流程、缩短时间),实现货物合法、有序进出境,促进国内外贸易健康发展。
关键差异对比:5 个维度看懂核心区别
关联与影响:查验如何左右清关进程?
一、从属关系:查验是通关的 “子集”
查验并非独立于通关的流程,而是通关体系中的一个“可选环节”,其启动依赖于通关流程的推进 —— 只有当货物完成申报并通过初步审核后,海关才会根据风险评估结果(如系统判定为高风险)决定是否启动查验,因此查验通常处于通关流程的中后段,无法脱离通关流程单独存在。

二、 结果传导:查验直接影响清关走向
•查验合格:海关在《查验记录单》中注明“合格”,通关流程继续推进,企业缴清税费(或完成担保核销)、需检疫货物取得检疫证明后,即可获得放行;若已完成税费缴纳且无需检疫,可直接放行。
•查验异常:若发现申报信息与货物实际不符(如报关单申报为“棉质衣服”,实际为 “化纤衣服”)、存在禁限物品(如夹藏象牙制品)、单证伪造(如假原产地证书)等问题,海关会暂停通关流程,要求企业整改:属于申报错误的,企业需修改报关单重新申报;属于税号归类错误或货值低报的,需补缴税费及滞纳金;属于违规行为的,海关会依据《海关行政处罚实施条例》进行处罚(如罚款、没收违法所得);属于禁运品或危害国家安全的,货物将被依法退运、销毁,企业还可能被列入信用黑名单,影响后续通关便利。
三、时效影响:查验增加通关时间成本
无查验的货物,在申报、审核、缴税流程顺畅的情况下,一般可在 1-2 个工作日内完成通关(“两步申报” 概要申报后可当天提离货物);而触发查验的货物,需额外增加 1-3 个工作日的查验时间(具体视货物数量、查验方式而定,如整柜货物开箱查验时间较长),若查验中发现异常,整改时间会进一步延长(如修改申报需 1-2 天,补缴税费需 1 天)。
对于鲜活易腐、时效性强的货物(如进口水果、海鲜),海关会开通 “绿色通道”,优先安排查验,确保在货物保质期内完成流程,避免损失。
这些误区要避开
误区 1:“清关就是查验”
正解:查验仅是清关的可选环节,并非全部。据海关总署公开数据,我国进出口货物整体查验率保持在较低水平(约 15%),多数合规货物(如信用 A 类企业申报的普通工业品)可通过风险评估免于查验,直接完成申报、缴税、放行流程,无需经历查验环节。
误区 2:“查验完就等于清关结束”
正解:查验合格不代表清关完成。查验只是通关流程中的一个环节,后续还需完成税费缴纳(若未缴)、检验检疫(如需)等流程,只有拿到海关的电子放行指令或纸质放行通知书,且需检疫货物取得检疫证明后,才意味着清关正式结束。例如,某企业进口一批食品,查验合格后仍需等待检疫部门出具《入境货物检验检疫证明》,方可销售,否则属于违规。
误区 3:“清关慢一定是被查验了”
正解:查验只是导致清关延误的原因之一,更多延误源于企业自身操作问题。常见原因包括:申报信息错误(如货号填错、货值漏报)导致海关退单;单证不全(如缺少原产地证书、许可证件)无法通过审核;税费未及时缴纳(如错过缴款期限);“两步申报” 未在 14 日内完成完整申报等。遇到清关延误时,企业可通过 “单一窗口” 或联系报关行查询海关反馈的具体原因,针对性解决。
误区 4:“花钱就能避免查验”
正解:海关查验严格依据风险评估与法定程序开展,不存在“花钱免查” 的情况。任何声称 “付费即可规避查验” 的中介机构,均涉嫌违法违规,企业若轻信此类承诺,不仅可能遭受经济损失,还可能因参与违规操作被海关追责,影响企业信用等级。
往期文章推荐:
专注外贸领域知识分享
●WhatsApp终极使用攻略:发现一切功能、技巧和隐秘功能
关注外贸独立站全球营销,分享更多外贸干货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DLZ123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版权为作者所有,如需转载,请联系作者 )
网站运营至今,离不开小伙伴们的支持。 为了给小伙伴们提供一个互相交流的平台和资源的对接,特地开通了独立站交流群。
群里有不少运营大神,不时会分享一些运营技巧,更有一些资源收藏爱好者不时分享一些优质的学习资料。
现在可以扫码进群,备注【加群】。 ( 群完全免费,不广告不卖课!)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