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报表上的数字和实际业务效果打架时,就说明需要开始用新方法算账了。 / 这是一篇付费文章,文章字数3301字。 自从IOS14发布以来,对于产品数据归因问题就成为了困扰很多优化师小伙伴的心病,在账户优化时、在跨部门沟通时、在向上汇报时,很多时候都被IOS14困扰的焦头烂额。此篇文章可以给各位小伙伴一些启示。 不知道投iOS的小伙伴有没有遇到这个问题过: 如果服务器的注册用户是永久归因逻辑(不考虑是否流失,找回的都算老的)的情况下,新用户的回本周期大于90天(较长);但是如果服务器的注册用户是根据90天归因周期( 90天以后连续30天不活跃的算作重新带来的新用户)的情况下,回本周期就还挺短的。这种情况下,我们决策CPI和LTV之间的关系的时候,该以哪个来算比较好呢? 细想了一下,基本上在投放iOS长线内购产品的时候都会遇到类似的问题。这个问题也可以被理解为我们带来的新用户后续的充值可能还继续存在,但是因为隐私政策的问题在投放的时候iOS14的老用户也会被反复召回被广告平台算作新用户,在这种情况下,内部的归因周期多久是最合适的呢? 当内部回收的归因周期和外部安装的归因周期不一致的时候,到底该怎么解决决策问题呢? --- 以上问题涉及到广告归因中最棘手的几个矛盾点: 1. 隐私政策限制与实际业务需求的冲突 2. 不同生命周期节点的归因逻辑差异 3. 数据断层时的决策依据 相信经历过归因混乱的实战折磨,才会同时抛出用户定义和iOS14+归因周期这两个关联难题。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DLZ123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版权为作者所有,如需转载,请联系作者 )

网站运营至今,离不开小伙伴们的支持。 为了给小伙伴们提供一个互相交流的平台和资源的对接,特地开通了独立站交流群。
群里有不少运营大神,不时会分享一些运营技巧,更有一些资源收藏爱好者不时分享一些优质的学习资料。
现在可以扫码进群,备注【加群】。 ( 群完全免费,不广告不卖课!)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