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流量、ROI、效果、转化、链路等一系列词语的裹挟下,再谈“广告”就会显得老旧,如果谈如何做好一张户外海报,就感觉一夜回到20年前。

我已经很久没有看到一张像样海报了,在电梯、公交站、地铁等户外场景,上面的内容都千篇一律,像城市未愈合的伤疤。

我想谈谈“现场广告”,与场景现场发生关系,与现场人群产生连接。

以下、Enjoy:

一、现场广告:广告融入场景

先来看一张户外海报:

前几天在朋友圈刷到这张,我获得了巨大的认同感,甚至有点小感动,我本人真的在迷宫般的陌生商场找商场某个门找很久,这个痛点太痛了。

没有人会反感这样的广告,更多人会感谢,因为真的有用。

这就是我们要说的“现场广告”,与所处的现场环境发生关系,与此时此刻的人群产生连接,让广告成为这个现场的一部分。

相对于品牌立场自说自话的卖点叫卖,显然这种现场广告更能被看见,被记住。这是广告人应该做的广告,好广告是对媒介现场的建设,而非破坏。

现场广告的策略逻辑是:基于媒介场景的特质,现场人群的属性,来创作广告内容。

完整的媒介是场景+人群,然后是广告内容,同时人群与内容产生连接与对话,本质上也是一种共创。比如商场打车点,人群根据广告内容设置打车点,就是与品牌完成了一次共创,广告并不孤立存在。

首先看传统媒介的场景,公交站牌、地铁灯箱或通道、户外大屏、电梯广告等场景,这些都是典型的传统媒介。

这几乎都是固定场景下的媒介,人群也是相对特定,公交站牌的人群就是等车或走路路过的人,那么这部分人在此时此刻的心境是怎样的,如何与品牌产生连接,这是创意需要思考的。

其他场景也一样,创意人要置身创意现场,感受现场人群的需求,然后再创作创意。如果广告在哪里投放都不知道就想创意,我认为是不负责任的。

然后再看线上社交场景,双微一抖,B站小红书等社交平台,同样适用现场广告。

每个内容生态的属性不同,性格气质也不同,B站的内容不适合抖音,小红书的内容也不适合微博,这是平台现场。

当选定一个主阵地后,首先要融入这个平台现场,选择微博就是做热搜话题,打造话题舆论,但小红书或B站则是完全不同的逻辑。

其次是媒介现场,比如要投开屏,信息流,或具体点位,每个点位的环境与用户心理不一样。如果达人共创,需要考虑的则是达人本身的内容属性和粉丝属性,如何与品牌融合。

所有媒介都可以创作现场广告,其实需要更加用心做广告,站在消费者立场上,身处媒介环境现场,思考品牌与大众的沟通语言。

很多人会担心执行的问题,定制化与精细化的媒介意味着巨大的工作量,不同部门的密切协作,以及不太容易做到规模化。

但我觉得,其实就是最大程度的“用心”,多想想,多做一步,无非是工作量更大一些。但你要做所有人都无视的广告,还是能与现场观看者发生互动的广告?

二、滴滴:从做好一张KV开始

滴滴在商场的那张海报,引起我强烈的好奇心,于是找来这次项目的整体传播,看看滴滴在做什么。

今年滴滴品牌的全年沟通主题定为“认真对待每一程”,我们看到的内容,是基于这个主题开启大众传播。

品牌内容主要分两个部分,一是一支品牌TVC,二是在北京、杭州、成都、长沙投放一组平面海报,也叫“巨型城市便利贴”。

这个案例有意思的点在于,滴滴品牌没有选择从大的层面讲品牌宣言或者鸡汤,而是深入产品的每一个细节,挖掘一些特别有用但不希望你用到的功能点,来体现“认真对待每一程”这一价值观。

深入使用场景,与用户对话。

我们从策略、内容、传播三个层面简单复盘理解一下,如何用心做广告,如何深入现场与用户对话。

1、策略:以有用的产品,支撑价值观

首先策略层面,以有用的产品功能支撑价值观。

有用,在这次品牌表达中核心策略,将平时不常用,品牌也不希望你用到,但关键时刻很有用的功能点拿出来,体现“认真对待每一程”价值观。

本质上价值观不是被表达,而是应该践行价值观,用具体产品功能,用实际行动来践行价值观。

此次滴滴讲出来的这些功能与场景,背后都有数据支撑,比如物品遗失,比如老年人打车难,比如商场定位不清楚等等,这些不易被看见的痛点,以产品化的方式解决,就是对价值观的实际践行,而广告本身,仅仅是讲出来而已。

站在用户的视角,以有用的产品功能践行价值观。

2、内容:进入场景现场,“对话”用户

在内容层面,与媒介环境融入一体,基于场景定制内容,与在现场的人对话与互动。

滴滴这次将“巨型城市便利贴”,贴在城市各种你需要的地点,让广告成为现场的一部分。在内容创作层面,更加体现“有用”这一点,在有趣和有梗之间,选择了有用。

在商场一层的广告大牌,滴滴提醒你最便利的打车定位点;在机场出口,滴滴提醒你下车不要忘记行李;在酒吧街,提醒你酒后记得报备,让关心你的人放心;在医院、小区出口,提醒老人可以打电话叫滴滴;在办公楼,和朋友同事顺路,你可以添加途经点,比修改目的地更方便……

这些文案不是可以在戛纳获奖的创意,也没有太多梗,就是朴实无华但能让人记住的文案。

站在用户视角,这些文案其实是在与“我”对话。如果我身处商场一层,如果我是老人需要打车,如果我是女性深夜独自打车,如果我在机场候车点,在这些时刻,滴滴的文案与此时此刻身处现场的人对话,让“我”感受到价值感。

我们常说,广告需要被看见,但在滴滴的这套广告中,我感到被连接,产生对话与互动,这是比“看见”更深一层的互动。

3、传播:线下发生,线上话题

再谈传播部分,好的内容可以在任何地点以任何形式发生,最终在社交网络演变成为话题事件。

滴滴这次投放规模不算大,平面部分仅投放4座城市,比如我是在朋友圈看到的,相信更多人也是通过社交媒体看见的滴滴广告。

这种定制化广告,本质上也是精细化投放与精细化运营的结果,线下没那么大规模,但同时在线上进行话题传播,形成线上线下的整合传播,而这种传播策略的核心,是线下内容确实能带动话题。

比如在我的朋友圈,就看到有四五位营销行业大佬的自来水,这种有自来水的传播,加上品牌推动引导就比较容易形成话题。

滴滴这次从内容到传播,既有感性的创意,又有理性的策略。

三、总结一下

好广告不止被看见,还要产生连接与互动,继而被记住。

从大环境上来说,我们进入相对成熟的存量市场,高举高打、大开大合的营销会越来越少,而精细化的沟通与传播会更多,我们更加需要用心做广告,让广告的每一次被看见都是值得的。

今天提的策略是——现场广告。

让广告以消费者的视角进入媒介场景,成为现场的一部分,与现场的人产生连接与对话,创造令人难忘的品牌体验。

我认为广告大概可以分成三个层次:看见-互动-经历。

至少,广告的诉求是被看见,但现在即便是被看见也并不容易,大部分广告都是碰上赶紧划走,少部分吸引眼球的广告,主动或被动的被看见。

其次是广告与观看者的互动,这种互动是观众对广告内容的回应,或许是心智层面的注视三秒会心一笑,也或许是行动层面的搜索与深度了解品牌。

更深度的广告应该是带有体验感的,与品牌共同经历,经历会产生更难忘与深刻的记忆,比如在商场一层看见滴滴的广告牌,于是将定位真的定在那一点,并顺利打到车,这是一种略带魔幻的实用主义经历。

“现场广告”正是我们强调的,在现场发生连接,共同经历,品牌与观众共创一种体验。

在执行方法上,或许要稍微颠覆一点流程,不是梳理品牌做内容,而是提前定好媒介现场,基于现场人群的特点创作广告,带着传播思维做内容。

说到底,就是更用心做广告,广告内容要对得起大众的注意力。

以上。


点赞(142)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服务号

订阅号

备注【拉群】

商务洽谈

微信联系站长

发表
评论
立即
投稿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