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具企业如何从1-3亿规模增长到50亿?
说白了,这就是一道商业"数学题":市场空间够不够?50亿的机会在哪里?怎么一步步实现这个目标?

全球灯具市场其实很大,2023年规模已达1287.6亿美元,预计到2032年将突破2400亿美元,年增长率超过6%。

北美和欧洲是传统大市场,但亚太地区正在快速崛起。特别值得关注的是智能照明领域,今年市场规模已超180亿美元,未来五年还将保持两位数增长。同时,环保节能趋势推动LED灯具占据了超过70%的市场份额。

中山作为中国灯具产业带的核心,已经孕育出不少有实力的企业,这些企业正从单纯的制造商向品牌零售商转型,面对这片蓝海,如何精准定位、抢占先机?

我们今天关于灯具行业的分析不会仅仅停留在灯具行业本身,而是会从更高维度审视整个市场格局。比如,当我们研究美甲市场时,不只看美甲品牌,还会分析它们在化妆品集团中的地位、为什么没有单独上市的美甲品牌等更深层次的问题。

同样,理解灯具市场也需要这种全局视角。

接下来,我们将围绕三个核心问题展开:

  • 50亿的市场空间是否真实存在?

  • 这50亿具体在哪些细分领域?

  • 从现状到50亿目标,该如何一步步实现?

让我们一起来算这笔增长账。

以下内容为8月线下活动内容整理,仅选部分可公开内容进行报道。
我们每月定期会举行各类行业研究分享活动,?大家可以关注我们的官方公众号加到我们客服,得到活动一手通知~


01.

灯具行业全景:

从传统巨头到新兴品牌的50亿增长之路

图片

那么我们先来看第一个问题:50亿的灯具市场空间是否真实存在?

灯具行业细分与市场规模

灯具行业可分为九大细分市场,每个细分都有巨大潜力:

1. 主要照明(吸顶灯、吊灯等)2023年市场规模达420亿美元,预计2030年将增至680亿美元,北美市场约125亿美元,全球增速7.1%;

2. 任务照明(台灯、护眼灯等)全球规模180亿美元,北美58亿美元;

3. 重点照明(射灯、壁灯等)全球150亿美元,北美48亿美元;

4. 装饰照明(水晶灯、工业风灯等)全球210亿美元,北美65亿美元;

5. 智能照明是近年增长最快的领域,2023年全球规模95亿美元,北美38亿美元。

6. 其他细分市场包括特殊功能照明(紫外线消毒灯、植物生长灯等)75亿美元,户外照明130亿美元,氛围照明85亿美元,以及便携式照明65亿美元。

整个照明市场加起来是一个上千亿美元的大市场,而且细分种类极多。

跨境电商2C照明产品市场特点:区域需求差异与增长热点

北美、欧洲和亚太地区对照明的需求各有特点:

北美注重简约设计和智能功能,欧洲关注节能环保和高品质,亚太地区则更看重价格和功能多样性。

增速最快的四大细分市场分别是:

  • 智能照明:全球CAGR 16.7%,北美市场增长尤为迅速;

  • 特殊功能照明:全球CAGR 13.4%,健康相关功能照明增长显著;

  • 氛围照明:全球CAGR 11.3%,年轻消费群体驱动增;

  • 重点照明:全球CAGR 9.3%,家居装饰意识提升推动需求。

智能照明的增速远超传统照明领域,而氛围照明则深受年轻群体喜爱。

我国品牌为何以2B业务为主:中国企业的发展历程

中国照明企业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1. 制造起步阶段(1990-2005):中国照明行业最初主要是作为全球照明产业链的制造环节,为国际品牌提供OEM/ODM服务,这种业务模式本质上是2B的。 

2. 品牌建设阶段(2005-2015):随着技术积累和市场拓展,中国照明企业开始建立自有品牌,但首先切入的是商业照明和工程项目市场,因为这些市场的准入门槛相对较低,且能快速建立规模。

3. 转型升级阶段(2015至今):随着LED技术普及和智能照明兴起,部分领先企业开始加强2C业务布局,但大多数企业仍以2B业务为主。.(1990-

目前中国照明品牌如木林森、三雄极光等规模可观,但仍以2B业务为主(占65%-70%),2C业务仅占10%-15%。

相比之下,欧美品牌的2C业务占比达40%-50%不过,中国企业在制造业和供应链方面非常成熟,为跨境出海打下了坚实基础。

我国品牌为何以2B业务为主:市场结构因素原因

1. 产业链定位:许多中国照明企业在LED产业链中处于中上游位置(如木林森的LED封装),这些环节天然是2B业务;

2. 渠道壁垒:相比国际品牌,中国品牌在消费者市场的品牌认知和渠道建设方面起步较晚,面临较高的进入壁垒;

3. 项目驱动:中国基础设施和房地产快速发展期创造了大量商业照明和工程照明需求,使得许多企业优先发展2B业务。

结论:中国照明品牌确实以2B业务为主导,且正在经历向2C业务的转型

但随着中国消费市场的升级和品牌意识的增强,预计未来5-10年内,中国照明品牌的2C业务占比将显著提升,业务模式将更加多元化和平衡。

但在短期内,2B业务仍将是大多数中国照明品牌的主要收入来源

2010年后崛起的十大2C灯具品牌分析

近年来,一批成立于2010年后的新兴照明品牌迅速崛起,如加拿大的Nanoleaf(1.8亿美元)、澳大利亚的LIFX(1.2亿美元)、中国的Govee(4.5亿美元)等。

这些品牌成功的原因有几个共同特点:

1. 创新商业模式实施:采用DTC模式,大量使用社交媒体营销,多从众筹起步;
2. 产品差异化策略:产品高度差异化,专注于智能照明,用户体验上简化安装、直观的APP控制、多平台兼容性;
3. 目标市场定位:目标市场是年轻一代和游戏玩家,价格策略也采用中低档,比传统巨头更亲民;
4. 技术与生态系统:构建生态系统,开放API,允许开发者和爱好者创建自定义应用。

这些新兴品牌不是简单地与传统照明巨头竞争,而是创造了全新的业态。他们不再仅仅是照明企业,而是以照明为切入点的智能家居或生活方式品牌代表了行业的未来发展方向。

十大2C零售品牌:区域分布特点

新兴照明品牌并非直接挑战飞利浦等传统巨头,而是通过差异化战略开辟了全新赛道。

从区域特点来看,北美品牌以设计创新为主导,中国品牌凭借产品矩阵丰富度和成本优势脱颖而出,欧洲品牌则专注于细分市场的深度开发。中国企业在这一格局中具有显著优势。

对那十个新兴品牌的品类覆盖分析显示,几乎所有品牌都在布局智能照明和氛围照明赛道,这表明智能照明和氛围照明已成为新兴品牌的首选赛道。

新兴品牌与传统照明品牌的对比

从品牌价值定位来看,传统照明企业多停留在"卖功能"阶段,尚未进化到"卖体验"、"卖解决方案"或"卖生活方式"的高级阶段。

这种差异化战略为新兴品牌创造了生存空间,也揭示了灯具行业未来的发展方向。

在了解了整体竞争格局和新兴企业的成功模式后,关键问题是:

  • 灯具行业的细分机会在哪里?

  • 新企业如何在这个既有巨头垄断又有新秀崛起的市场中找到自己的生存空间?

这正是我们接下来要探讨的核心问题。

灯具行业细分类目机会:中国企业的50亿增长蓝海

灯具行业确实拥有异常丰富的细分类目,且每个细分类目都具有相当可观的市场规模。

根据我们之前的分析和最新市场数据,灯具行业不仅有9大主要品类(主要照明、任务照明、重点照明、装饰照明、智能照明、特殊功能照明、户外照明、氛围照明、便携式照明),每个品类下又细分出数十个甚至上百个细分类目。

根据数据显示:灯具行业拥有惊人的300-400个明确细分类目,远超家具(150-200个)、厨房用品(100-150个)和3C消费电子(80-120个)。

这一数据颠覆了许多人的认知,因为我们常认为3C是类目最丰富的行业。实际上,3C主要品类就那么几个:充电宝、手机壳、键盘、平板及其配件等。

1. 为什么灯具类目如此之多?

灯具细分类目繁多的四大原因:

1)使用场景多样化:灯具是人类从白天到黑夜的刚需产品。卧室需要卧室灯,客厅需要客厅灯,办公室需要办公灯,户外活动需要露营灯,人走到哪里,灯就需要跟到哪里。

2)功能需求高度差异化:即使在同一场景下,需求也各不相同。卧室可能同时需要阅读灯、壁灯和吸顶灯,满足不同功能需求。

3)技术变革创造新机会:灯具不断向智能化方向演进,每次技术迭代都会催生一批新的细分机会。

4)设计美学的多样性:灯具不仅是工具,还是装饰品;同样功能的灯具可能有各种风格设计,进一步扩大了细分可能。

这些因素形成了一个“场景×功能×技术×设计”的排列组合,创造出数百个细分市场。这正是中国企业的机会所在,因为这些细分市场往往是巨头战略的空白地带。

2. 巨头为何不进入细分市场?四大深层原因:

1)规模效应和投入产出比:巨头通常要求新业务在3-5年内达到5000万美元规模,市场潜力至少1-2亿美元。对于初期规模小的市场,巨头认为投入不值得。

例如,飞利浦曾考虑进入视频会议照明市场,但800万的开发营销成本对回报率的要求使其放弃。

2)组织结构和决策机制限制:巨头决策链条长,资源分配倾向大赛道。

一个产品从体验到决策可能需要11个月、8次内部评审,而这期间中国企业已完成多次产品迭代。

3)品牌定位和战略聚焦约束:高端品牌担心细分市场会稀释品牌价值。

例如,GE照明不愿进入游戏玩家的氛围照明市场,认为这与其专业可靠的形象不符。巨头更关注能影响其主业的战略性机会。

4)创新文化和产品开发模式差异:巨头追求全面测试和高品质标准,反馈链路长。而新兴赛道需要快速迭代、快速满足初期需求,这与大企业的产品开发机制相冲突。

这些因素共同造就了一个现实:巨头关注的是能成长为照明主流市场的机会,而忽视了那些虽小但能独立发展的细分赛道。这正是中国企业的机会所在。

我们不是要通过细分市场成为下一个照明巨头,而是要在细分赛道中打造全新的商业模式。

如果某个细分机会能成长为照明主流市场,飞利浦早就进入了,我们的目标是那些能成长为独立大企业,但不一定是传统照明企业的细分赛道。

接下来,我们将探讨两个核心问题:

  • 真正属于中国卖家的50亿市场在哪里?

  • 以及如何实现这50亿的增长路径?这些细分赛道机会是否能让我们成长到50亿规模?我们又该如何一步步实现这一目标?


02.

灯具企业的50亿销售额在哪里?

细分市场机会全景图

图片

灯具行业看似传统,实则充满创新机会。我们发现,真正的增长潜力不在传统照明产品,而在于细分市场。那么,这50亿的增长机会究竟在哪里?

答案就在于"有针对性的光",而非简单的"有光"。

▍机会本质:细分场景照明解决方案

在灯具行业,"细分"主要指:基于特定使用场景、用户群体或特定需求的专业化市场划分。

这种细分不同于传统的产品形态分类(如台灯、吊灯、壁灯),而是更深入地聚焦于解决特定场景下的照明痛点。

为特定场景和用户群体提供专业化解决方案,在传统照明巨头的战略盲区中建立差异化竞争优势。

  • 以视频会议照明为例,远程办公中的光线问题催生了专业补光灯;

  • 直播和短视频兴起带动了环形灯需求;

  • 化妆场景需要特殊照明避免对镜化完妆之后现实"见光死";

  • 植物生长灯则满足了城市植物爱好者的需求。

这些产品不再是简单的"卖灯",而是"卖场景解决方案"。

细分市场具有四个核心特征:

1. 场景驱动需求明确:从特定活动场景的真实痛点出发,而非产品形态;

2. 用户群体聚焦特定:针对特定人群的明确需求,如主播、游戏玩家、植物爱好者;

3. 差异化定位:与传统照明形成明显区隔,不与普通照明产品直接竞争;

4. 利基市场增长快速:初期规模小但增长极快,如直播环形灯从小众工具发展为畅销品类。


这一机会可以概括为"场景化细分照明解决方案提供商",具体表现为:特定场景痛点解决、功能组合创新、价格重新定位、用户体验优化。


总结起来,场景化细分照明的机会就在于: 既解决痛点,又玩出组合;既打破价格壁垒,又让用户轻松使用。

那为什么说这些细分市场特别适合中国企业?

我们有四大关键优势:

1. 响应速度优势:巨头新品开发周期3-18个月,而创业团队1-3个月即可推向市场;

2. 低成本试错能力:巨头出手通常10万个模具起步,而小企业可以500-1000台小批量测试;

3. 用户精准洞察:电商平台数据和社交媒体热词成为需求雷达,如疫情后"home office lighting"搜索量激增;

4. 灵活供应链支持:中国照明产业集群提供快速打样、柔性生产能力。

在快速变化的市场中,灵活性和速度往往比规模和资源更重要。

场景细分:光在哪?场景在哪?

灯具的价值,不只是照亮,而是在不同场景下创造合适的光;每一个细分场景背后,都是一群用户和一块新兴的市场蛋糕

细分市场可从三个维度进行划分:

1. 场景细分:回答"光在哪里"

  • 户外露营灯:北美露营参与人数超6000万,防水可充电灯成为标配;

  • 厨房料理灯:Instagram上相关内容超60万条,满足烹饪和分享双重需求;

  • 浴室防雾灯:日韩美妆护肤习惯催生特殊照明需求;

  • 宠物照明:亚马逊搜索量持续上升的新兴市场。

2. 用户细分:回答"谁在用灯"

  • 儿童学习护眼灯:全球市场保持5%以上增长率,教育场景刚需;

  • 老年感应灯:美国预计2034年老年人口将首次超过儿童,防跌倒照明需求增加;

  • 手工模型爱好者照明:小众但高粘性用户群,愿意为工具付出溢价;

  • 宿舍夹灯:稳定的学生市场需求。

3. 需求细分 - 回答"买灯解决什么问题"

  • 植物生长灯:年均增长率超20%,城市园艺热潮推动;

  • 助眠灯:全球睡眠经济市场规模超4000亿美元,模拟日出日落功能受欢迎;

  • 情绪疗愈灯:健康意识提升带动相关产品需求;

  • 紫外线消毒灯、驱蚊灯:特殊功能满足特定需求。

灯具行业已从"照亮空间"演变为"照亮场景、照亮人群、照亮需求",这不仅是产品变化,更是生活方式的升级。

细分市场的现状与增长曲线

每个细分市场都有自己的生命周期,分为四个阶段:

1. 萌芽期:市场未受广泛关注,小众用户群体先行尝试;

2. 快速增长期:消费认知突然爆发,资本涌入,用户从早期尝鲜变为全民跟风;

3. 成熟期:产品标准化,增长曲线平缓,竞争转向覆盖率、供应链效率和设计差异;

4. 整合期:头部玩家通过并购联盟提高市场集中度,形成寡头格局。

我们整理了20多个正在崛起的细分市场,大部分处于萌芽期和快速增长期,市场潜力正在释放,格局尚未固化,先入者有机会占据用户心智。

高增长细分市场的增长数据及趋势

1. 智能照明:2024年市场规模273.3亿美元,预计2033年达1700多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22.9%;

2. LED植物补光灯:2023年市场规模31亿美元,预计2031年达193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28.3%;

3. 新兴照明技术 :2023年市场规模273亿美元,预计2032年达550亿美元,年增长率8%;

4. 高端照明:2024年市场规模195.5亿美元,2033年将达358.5亿美元,复合增长率7.2%,消费力稳定。


03.

灯具企业的50亿如何做到?

图片

实现灯具行业从0到50亿的增长,需要遵循一条清晰的四步走战略。这不是简单地扩大规模,而是一场从细分市场到生态系统的战略演进。

从细分到多元化的增长路径

1. 细分突破期(0-5亿):

在起步阶段,最关键的是"把细分做到极致"这意味着:

  • 集中所有资源深耕1-2个细分市场;

  • 打造3-5个真正的爆款产品;

  • 通过爆款建立用户认知,以社群和口碑打牢品牌基础;

  • 保持供应链敏捷,快速响应用户反馈并迭代产品。

以Govee为例,他们最初专注于智能灯带领域,凭借RGBIC技术实现差异化,通过社交媒体传播迅速成为年轻人心中的"氛围灯第一品牌"。这是典型的垂直深耕模式,成功实现了0到5亿的突破。

2. 多元扩张期(5-15亿)

当在某个细分市场站稳脚跟后,继续深耕单一市场会面临天花板,此时需要横向扩展:

  • 扩品类:从单一爆款走向完整产品矩阵;
  • 扩渠道:从亚马逊拓展到更多电商平台和独立站;
  • 扩大品牌声量:增加营销投入,形成更广泛的品牌认知;
  • 组织升级:从创业型团队转向专业化团队。

Neewer就是这一阶段的典型案例。他们最初以摄影灯起家,后来逐步扩展到视频会议灯、直播灯,甚至音频设备,构建了完整的内容创作工具生态系统。

3. 品牌升级期(15-30亿)

这一阶段不再是简单的产品公司,而是真正成为品牌公司:

  • 打造品牌矩阵:通过多品牌策略覆盖不同细分市场;
  • 推进全球化布局:在海外建立总部和本地化团队;
  • 全渠道整合:线上线下协同发展;
  • 加大研发投入:建立技术壁垒,防止小品牌抄袭。

目前尚未有细分灯具品牌达到这一规模,但可参考飞利浦照明的做法——通过不同子品牌同时覆盖高端市场和大众市场。

4. 生态整合期(30-50亿)

最终阶段不再是“卖灯”,而是构建完整生态系统:

  • 打造完整照明生态;
  • 通过并购等手段补齐关键环节;
  • 探索创新商业模式;
  • 实现公司价值最大化。

飞利浦的做法值得借鉴:不仅销售硬件,还开放API给开发者,形成社区和平台共赢的生态。

差异化思维:从“干掉飞利浦”到“创新新赛道”的思维转变

我们的目标不是与飞利浦等百年巨头正面竞争,而是创造全新赛道,这需要四个思维转变:

1. 从“大而全”到“小而专”:不争做下一个照明巨头,而是在细分领域建立领导地位;

2. 从“正面竞争”到“开辟新赛道”:不是农村包围城市,而是开发巨头未覆盖的市场;

3. 从"灯具制造商"到"场景解决方案提供商" :用户购买的不只是灯,而是氛围、体验和生活方式升级;

4. 从“单一产品”到“生态系统”:围绕特定用户群体构建完整解决方案。

为什么灯具是进入家居和生活场景的绝佳切入点?

1. 首要购买决策:在内容创作等场景中,灯具往往是用户最先购买的产品

2. 夜晚效率提升的关键:直接影响人们夜间学习、工作和娱乐的效率

3. 场景体验的基础设施:没有光,任何空间都无法被真正激活

4. 低门槛、高频次消费品:价格相对亲民,但更新换代频率高,容易形成复购链

并且灯具行业展现出典型的长尾结构——众多小众品类的销售额累计可能等于或超过主流产品。

这为各位跨境灯具创业者带来两大机会:

1. 在小众赛道找到切入点;

2. 当小赛道被放大时,率先跑出爆款。

总结

灯具只是切入点,场景解决方案才是终局。

用户起初可能只是为了买一盏灯,但最终需要的是完整的生活场景——被光点亮的工作效率、生活氛围和情绪价值。

通过四步走战略——细分突破、多元扩展、品牌升级、生态整合,以灯具作为刚需切入点,我们可以在不同细分赛道中打开巨大的想象空间,最终实现从0到50亿的增长目标。

以上内容为8月线下活动内容整理,仅选部分可公开内容进行报道,后续第四部分「 灯具行业细分市场增长案例 」内容仅供线下活动分享。

我们每月定期会举行各类行业研究分享活动,?大家可以关注我们的官方公众号加到我们客服,得到活动一手通知~


04.
“先做正确的事,再正确地做事”
图片
今天我们讨论了很多关于战略的内容,通篇都在强调一个战略观点:先做正确的事,再正确地做事。
只有先把这些战略层面的问题想清楚,后续的战术执行才能事半功倍。
所以在内容结束之前,我想先跟大家聊聊在企业发展中商业洞察的重要性。
从市场实践来看,众多跨境企业从5000万、1亿增长到10亿、百亿的过程中,关键的差异并非在于爆品开发、运营能力、供应链掌控或团队组织等基础商业认知能力,而在于是否能够系统化、科学化、有节奏地把握市场机会、产品机会和营销脉搏。
商业洞察体系的三个层级
1. 为什么需要系统化的商业洞察?
当企业开始规模化扩张时,科学化的商业洞察变得尤为重要。
虽然很多企业都有渠道研究、行业研究、个案研究等专业领域的研究团队,但我们需要从需求维度来理解商业洞察的层级体系。
2. 商业洞察研究方法论:从战略、战术到执行的三层分析体系
1)战略层级:钱花在哪?从哪赚?
  • 洞察需求维度:趋势机会、能力建设和ROI;
  • 核心关注点:企业发展/业绩增长;
  • 洞察如何解决:机会洞察+商机研判+战略推演;实时、全面、精细颗粒度的商业情报支持。
2)战术/策略层级:资源怎么分配?模式怎么构建?团队怎么协同?
  • 洞察需求维度:产品体系架构、品牌矩阵模型、营销流量模型、组织财务与业务模型;

  • 核心关注点:成功模式、模式规划与落地;

  • 洞察如何解决:大量对标案例拆解,获得行业Benchmark+成功路径。

杜绝主观判断的决策方式,要站在巨人肩膀上获取商业认知,而非从零开始。
3)执行层级:活怎么干?动作怎么落实?结果怎么拿到?
  • 洞察需求维度产品创新点、营销创新点、广告创意、网红合作、战内站外优化、营销活动落实;

  • 核心关注点创意、点子、方向的实施方法;

  • 洞察如何解决海量数据抓取+研究分析,制定详细执行清单。
3. 层级划分的重要性
正确识别问题所属层级至关重要,要避免:
  • 将战略层面问题降级到战术层面分析;
  • 跳过战略直接分析战术;
  • 混淆不同层级的分析方法。
核心原则:先做正确的事,再正确地做事。
商业研究应该遵循从战略到战术再到执行的逻辑顺序推进,确保决策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商业洞察的核心不在于简单决定是否做品牌,而是通过系统研究,找到行业真正的驱动因素,从而制定正确的战略决策。
对于希望提升企业战略能力和商业洞察能力的企业,可以考虑引入专业的商业洞察人员或寻求专业咨询团队的支持。
也欢迎大家找我们来聊聊,我们的「商业洞察云服务」提供顶尖智库级团队+AI赋能系统,为企业打造无需驻场的市场决策中枢。免除了企业对于专业人次的招留用管问题。
图片
大家感兴趣的话可以扫码下方二维码联系我们的客户经理详细了解。
商业洞察云服务

图片

任小姐出海战略咨询是一家专注跨境零售业务规模增长的战略研究与规划公司。
我们专注于服务跨境零售企业,通过科技手段降低海外市场战略情报的获取门槛,让专业的战略服务像水电一样成为面向全球市场的企业创始人们随手可得的基础设施。
在全球市场格局剧变的当下,我们始终坚信:每一个怀揣梦想的企业都值得被倾听和支持。
我们愿意作为您值得信赖的战略伙伴,与您并肩同行,用专业的战略能力与你一起做生意,做你的事业的合伙人,与你一起共谋成功。
  • 点击图片了解:我们是谁?

图片

图片


点赞(6)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服务号

订阅号

备注【拉群】

商务洽谈

微信联系站长

发表
评论
立即
投稿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