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中国创业者,还是太不自信了。

最近接触了不少咨询出海业务的朋友,发现一个特别有意思的现象:

第一个问题不是问怎么选品,不是问怎么做供应链。

而是问"花多少钱能上福布斯"?

我听了都懵了。

不是,你就卖个几十块钱的东西,为啥老想着上头条呢?

这不就是典型的品牌自卑,社交背书PTSD嘛。

生怕外国人觉得你是个骗子,好像没有媒体背书就卖不动货。

其实啊,社交背书这东西,不是不重要,而是要看产品。

对于某些本就快速决策,冲动消费的低客单价产品来说,社交背书有用,但真没大用。

从提升转化率的角度讲,这笔投资更是血亏。

那么问题来了,如何判断我的品牌有没有在社交背书上过度消费呢?

很简单,看消费者旅程。

如果在你品类里,消费者的购买决策超过了3层链条,那你拨出一些预算搞搞媒体曝光是没什么问题的。

什么叫3层链条?举个例子:

第一层,看到广告产生兴趣;第二层,去搜索品牌了解更多;第三层,看评价和对比;第四层,犹豫要不要买;第五层,最终下单。

如果你的产品需要用户经历这么多心理斗争,那确实需要一些权威背书来推一把。

反之,如果用户看到就想买,买了就用,单靠社媒运营和或者创始人个人IP,就足以解决你品牌的信任问题了。

当然,3层链条不是个绝对数。

对于有的高客单的耐用品来说,3层都算是冲动消费了。

比如你卖个上万块的家具,有的用户可能要研究半个月,看十几篇测评,问七八个朋友。这种情况下,没有足够的品牌背书,确实很难成交。

但如果你卖的是9.9包邮的手机壳,用户看到喜欢就下单了,你还搞什么福布斯?那纯属脱裤子放屁。

那如何判断我的品类链条是长还是短呢?

很简单,看你的竞品在干什么?

如果你的竞品有做用户社群,有布局Reddit,有做非转化的内容营销,那就是长链条。

因为这些动作都是在培育用户,在建立信任,在做购买决策的辅助。只有长链条的品类,才需要这么精细的运营。

这种情况下,大胆花钱上媒体吧。因为你的竞品已经帮你验证了,这个品类确实需要品牌背书。

如果你的对手在铺渠道,经常打价格战,广告里都是"限时特价"、"买一送一",那就是短链条。

这说明在你这个品类里,价格和渠道覆盖才是王道,品牌溢价基本不存在。

这种情况下,ALL IN短视频投流就好了。把钱花在能直接带来转化的地方。

再者说了,跟大家说句实话:

大部分创业者花钱上媒体,不是为了C端消费者,而是为了两件事:融资和开拓难啃的线下渠道。

对于投资人和渠道商这些手握资源的人来说,他们还是相信传统媒体的背书。

你跟VC说你的GMV多高,复购率多好,他可能半信半疑。

但你说你上了福布斯,被TechCrunch报道了,他立马觉得你是个正经项目。

你去找沃尔玛、Target谈入驻,拿着一堆数据他们未必买账。

但你说你被纽约时报采访过,被评为年度创新品牌,门突然就开了。

这就是现实。

所以,媒体曝光的本质,仍然是讲故事。

只不过讲的大概率不是产品故事,而是资本故事。


甲之蜜糖,乙之砒霜。

媒体报道是不是智商税,不取决于福布斯。

你在不在割韭菜,只有你自己知道。


出海项目陪跑/海外渠道拓展

欢迎有需求的老板+V: yztfc123


点赞(14)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服务号

订阅号

备注【拉群】

商务洽谈

微信联系站长

发表
评论
立即
投稿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