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很多人都陷入了一个误区:以为“产品好=卖得好”。但真相是,用户买的从来不是“产品本身”,而是“产品能解决我问题”的认知。
就像同样是杯子,普通杯子卖20元,印上“办公室养生杯,55℃恒温不烫嘴”就能卖80元——不是杯子变了,是用户对“杯子价值”的认知变了。
卖产品的本质,是卖“消费认知”。搞懂这一点,你不用打价格战,客户也会主动找你买单。
先搞懂:什么是“消费认知”?和产品有啥不一样?
先给“消费认知”下个简单的定义:它不是产品的客观功能,而是用户主观上觉得“这东西和我有关、能帮我解决问题、值这个价”的想法。
举个例子:同样是一瓶水,在便利店卖2元,在沙漠里能卖200元。水还是那瓶水,功能没变化,但用户的认知变了——便利店的水是“解渴的普通饮品”,沙漠里的水是“能救命的必需品”。
再比如,我们买奶茶时,很少会问“你的茶用了什么品种的茶叶”,但会问“有没有无糖的?会不会胖?”——你看,用户关心的不是产品的原料,而是“喝了之后会不会影响我的减肥计划”这个认知。
所以区别很明显:
- 产品是“你有什么”:进口原料、10项专利、5种功能;
- 消费认知是“用户能得到什么”:解决我的痛点、满足我的期待、让我觉得值。
产品是基础,但能让用户掏腰包的是“我需要它”。
3个实战方法:把“产品”变成“用户想要的认知”
搞懂了概念,关键是怎么落地。分享3个经过市场验证的方法,每个方法都配具体案例,你看完就能用。
方法1:重构需求——从“我有什么”,转到“用户缺什么”
很多人卖产品,习惯“自说自话”:我有XX功能,我用了XX原料。但用户不关心你有什么,只关心“你能不能解决我的麻烦”。
重构需求的核心,就是把“产品功能”翻译成“用户痛点的解决方案”。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元气森林。早期的饮料市场,大家都在说“我的果汁含量高”“我的口感好”,但元气森林没这么说。它看到了一个被忽略的痛点:很多人想喝甜饮料,又怕胖、怕长糖。
于是它把“0糖0卡”这个功能,直接翻译成“想喝甜的又怕胖?喝我就对了”。没有讲复杂的代糖技术,只盯着用户“怕胖又想喝甜”的需求,一下就建立了“喝饮料不发胖”的认知。
操作小技巧:拿一张纸,左边写你的产品功能,右边对应写“这个功能能帮用户解决什么具体麻烦”——右边的内容,就是你的认知卖点。
方法2:建立价值锚点——让用户觉得“买得值”
为什么同样的包,有的卖300,有的卖3000?不是材质差100倍,而是“价值锚点”不一样。
价值锚点,就是给用户一个“为什么值这个价”的理由,让他觉得“花这个钱,买的是超出产品本身的东西”。
奢侈品是最会玩锚点的。LV卖的不是包,是“身份象征”的锚点——背着它,别人会觉得“你有品味、有实力”。所以哪怕包的成本只有售价的十分之一,还是有人愿意买,因为买的是“被认可”的认知。
普通人也能学这个逻辑,不一定是奢侈品,小生意也能用。比如小区门口的红枣,普通红枣卖6元/斤没人要,老板换了个包装,贴上“红枣养生茶”。
这个时候,红枣的价值锚点就从“普通红枣”变成了“养生茶”。价格可以翻好几倍。
再比如小米早期做手机,当时大家买手机都觉得“国际品牌才好”。小米就把锚点定在“性价比”:同样的配置,苹果卖5000,我卖1999。用户一算,“花少钱能买到一样的功能”,就建立了“小米=高性价比”的认知,打开了市场。
操作小技巧:你的产品能给用户带来什么“额外价值”?是身份、是安心、是省钱、还是省时间?把这个额外价值当成锚点,反复强调。
方法3:场景激活——让用户“身临其境想拥有”
很多时候,用户不是不需要你的产品,而是“没意识到自己需要”。这时候就需要用“场景”激活他的认知,让他觉得“这个场景里,我确实需要它”。
场景激活的核心,是把产品放进用户的日常生活里,让他看到“用了之后有多方便”。
比如智能家居,卖智能灯的如果只说“我这灯能变色、能调亮度”,用户没感觉。但如果说“你下班回家,不用摸黑找开关,喊一声‘开灯’,灯就亮了;晚上起夜,它会自动调暗亮度,不晃眼”,你就会觉得“这个场景我需要,太方便了”。
操作小技巧:想3个用户最可能用你产品的场景,比如“早上起床后”“下班回家后”“朋友聚会时”,然后把产品放进场景里,描述“用了之后的美好体验”。
别踩坑:2个最容易犯的认知误区
最后提醒大家,避开两个常见的坑,不然再好的产品也卖不出去。
第一个坑:只讲功能,不讲利益。比如卖跑步机,说“我这台跑步机有10档调速、自带减震”,用户听了没感觉。但如果说“在家就能跑步,不用挤健身房,省下的时间还能……”,用户才会心动——因为你讲的是他能得到的利益,不是冷冰冰的功能。
第二个坑:没有独特认知,陷入价格战。如果大家都卖同样的产品,你又没建立“我和别人不一样”的认知,就只能靠降价吸引客户。
比如大家都卖T恤,你说“我的T恤纯棉的”,别人也说“我的也是”,最后只能比谁卖得更便宜。但如果你建立“我的T恤是抗皱的(只是举个例子),上班穿不用熨烫”的认知,就不用打价格战了。
最后想说:
你不用把产品改得有多完美,先想清楚:用户买你的产品,是为了解决什么痛点?他用了之后,能获得什么不一样的体验?
把这些想明白,再把“产品功能”翻译成“用户认知”,客户自然会主动找你买单。
本文转载请注明出处。禁止二创和洗稿,一经发现将追究责任!!!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