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管理最纠结的事,莫过于“要不要花精力培养某个下属”:花了资源,怕对方是“扶不起的阿斗”,最后竹篮打水;不培养,又怕错过潜力股,眼睁睁看着人才流失。
其实,判断下属该留还是该放,从不是凭“感觉”或“业绩单一指标”,拆解3个核心维度,帮你精准判断,避免在错的人身上浪费时间,也别让好苗子被埋没。
1. 先看“意愿”:是“我要做”,还是“不得不做”
能力可以培养,但“意愿”几乎是天生的——一个不想成长的人,再怎么教,也只能做到“完成任务”,做不到“做好任务”。判断意愿,看3个细节就够:
- 是否主动“伸手要活”,而非“等活干”
同样是下属,有人看到团队缺人对接新项目,会主动说“我来试试,正好学下新流程”;有人则会躲着难活,把“这个我不会”“我手头事太多”挂在嘴边,哪怕手里的活早就做完了。
前者是“成长型思维”,把任务当机会;后者是“守成型思维”,把任务当负担。后者就算当前业绩不错,也很难扛住更重要的事——因为他从没想过“多走一步”。
- 犯错后是“找借口”,还是“找方法”
职场难免出错,但态度藏着真相:有人出错后第一反应是“客户太刁难”“系统有问题”,把责任推给外界;有人会先复盘“我哪步没考虑到”“下次怎么避免”,甚至主动提出补偿方案。
前者本质是“拒绝成长”——他不认为自己需要改进;后者是“愿意迭代”——哪怕当下能力不足,也有变好的可能。
- 是否认同团队目标,而非只盯“自己的KPI”
有些下属个人业绩很好,但为了完成自己的指标,抢同事的客户、藏着有用的资源,甚至牺牲团队整体进度;而有些下属会主动帮新人熟悉业务,哪怕自己多花时间,也会确保团队目标达成。
意愿的底层是“共识”:如果下属只把工作当“赚钱工具”,和团队目标背道而驰,再强的能力也只会变成团队的“内耗源”。
2. 再看“潜力”:是“只能做”,还是“能学会”
很多管理者会陷入一个误区:“当前能力强=该培养”。但真相是,当前能力只是“存量”,潜力才是“增量”——一个潜力高的下属,哪怕现在能力一般,也能快速成长;而潜力低的下属,再怎么教,上限也很明显。
图片来源:热心群友
判断潜力,不用看复杂的测评,观察3个场景就够:
- 学新东西的“速度”和“深度”
比如团队上线新的客户管理系统,有人花1天熟悉基础操作,3天就摸索出提高效率的技巧,还主动分享给同事;有人学了1周还只会填基础信息,问他“为什么这么填”,他只会说“领导让我这么填”。
前者是“主动吸收+思考”,后者是“被动接受+机械执行”——潜力的核心是“学习能力”,如果学新东西总是慢半拍,做事不带脑子,不愿思考,未来很难承接更复杂的工作。
图片来源:热心群友
- 解决问题的“层次”:是“治标”还是“治本”
面对“客户投诉产品有瑕疵”,有人只会说“我跟客户道歉,再补寄一个”;有人会先查“这个瑕疵是个别情况还是批次问题”,再联动产品部解决根源,最后给所有客户发预防通知。
前者是“处理问题”,后者是“解决问题”——潜力高的人,不会只停留在“搞定眼前事”,而是会挖根源、防复发,这才是能扛事的样子。
- 高压下的“状态”:是“崩溃”还是“调整”
比如月底冲业绩,有人面对没完成的指标会焦虑到摆烂,甚至抱怨“根本不可能完成”;有人会先拆解“还差多少”“哪些客户能再跟进”,哪怕加班也会一点点推进,实在不行就主动找领导要资源、想办法。
职场总有高压时刻,潜力低的人会被压力“打垮”,潜力高的人会把压力变成“动力”——扛压能力,才是未来能当骨干的关键。
3. 看“价值观”:是“能同频”,还是“必冲突”
这是最容易被忽略,但也最关键的一点:价值观不合的下属,哪怕意愿和潜力都好,也坚决不能培养——因为他的“底层逻辑”和团队不一致,早晚要出问题。
判断价值观,看3个“底线细节”:
- 是否守“诚信”:有没有“小动作”
比如报销时有没有虚报金额、汇报工作时有没有夸大业绩、承诺客户的事有没有兑现。诚信是职场的底线,一旦突破,哪怕当下没被发现,未来也会因为“不被信任”失去重要机会——你不可能把核心业务交给一个“可能撒谎”的人。
- 是否懂“协作”:有没有“团队意识”
有些下属很聪明,也愿意干活,但总喜欢“单打独斗”:做项目不跟同事同步进度,出了成绩全算自己的,出了问题全推给别人。这样的人就算能力再强,也会破坏团队氛围——管理的核心是“聚合力”,一个不合群的“强兵”,反而会变成团队的“离心力”。
- 是否认“规则”:有没有“敬畏心”
比如公司明确规定不能泄露客户信息,有人却为了业绩把信息卖给竞品;团队约定好开会不迟到,有人却总找借口晚到。规则是团队的“地基”,不敬畏规则的人,本质是“自我中心”——他认为自己可以例外,未来早晚会踩坑,还可能拉着团队一起。
别让“主观判断”毁了你的决策
很多时候,管理者会因为“偏爱”“刻板印象”误判下属:比如觉得“听话的下属该培养”,却忽略了他没潜力;觉得“业绩差的该放弃”,却没看到他一直在主动改进。
分享3个避免误判的方法:
1. 用“360度评估”代替“个人判断”:
别只看自己看到的,多问问同事“他会不会主动帮你”,问问新人“他会不会教你”,甚至问问客户“他做事靠不靠谱”——多角度的反馈,才更接近真相。
2. 用“小项目测试”代替“空想”
不确定下属有没有潜力,就给他一个小任务,比如让他牵头一个小型客户对接会,看他能不能协调资源、解决问题——行动中的表现,比“口头承诺”更真实。
3. 用“3-6个月观察期”代替“短期定论”
不要因为下属一次犯错就否定他,也不要因为一次表现好就认定他——3-6个月的长期观察,才能看到他的“稳定表现”,避免被“一时的好坏”误导。
最后,可能会有人说:只筛选,不培养。可是你招聘的人哪有那么恰好全都是能力很强,很优秀,自驱力又很强的完美的人???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